发布日期:2023/10/6 15:50:23 访问统计:8589
改革不息
——谈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
万绳楠
文天祥是封建时代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他既坚持抵抗外侮,又力促改革内政,在爱国上,可谓异军突起。而这种兼顾内外的爱国主义,重点又放在内部,代表了我国自屈原以来爱国主义最优良的传统。
文天祥所主张的改革和所持的态度,不同于一般,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他在我国政治思想上,破天荒地提出了“改革不息论”。《宋史》本传说到:“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这指的是宝祐四年殿试,文天祥的对策。文天祥认为天不坠,在于“运”;地不陨,在于“转”;水不腐,在于“流”;日月星辰所以常新,在于“行”。天地间“生生化化”总是在那里不停息地运动着,人应当持“不息之纯心”,“与生生化化之理同其无穷”,即应“法天地之不息”。引申到政治上,便成了他的变通或改革不息论。
文天祥说:“变通者之久,固肇于不息者之久也。盖不息者其心,变通者其迹,其心不息,故其迹亦不息。”这里说的“迹”,即政治变通或改革事业之迹。这种迹应当“不息”,即改革应当一个接一个采取。道理很清楚:天不息,人心不息,为政也就理所当然地应当改革不息。文天祥还认为“既往之不息者易,方来之不息者难;久而不息者易,愈久而愈不息者难。”“不息于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于内;不息于此者,固不能保其不息于彼。”他的意思非常明白:改革不仅应该持之永远,而且应该兼及内、外、彼、此,全面进行。
他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在对策中,他说过:“臣始以不息二字为陛下勉,终以公道、直道为陛下献。”“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徐应明恕斋记》中,他说过:"至诚无息,而万物之各得其所也,圣人之事也。"这说明他要求通过全面的、永远不息的政治改革,实现公道与直道之政,直至"天下为公",万物各得其所。
这就是他的改革不息论。在理学盛行的两宋时代,这些微变通,也被看作外道。王安石为此吃过苦头。文天祥秉法天不息的精神,提出他的改革不息论,要求皇帝进行持久不息的、全面的改革,正可说明他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
第二,他要求把改革的矛头,直指宋太祖、太宗制定的强化君主专制之法。文天祥所要求的改革,不是皮毛。他看到了国家之所以有“不测之忧”,是因为病根在内,胶结不去。这个病根非它,乃宋太祖、太宗制定的强化君主专制之法。他在《己未上皇帝书》中说得明白:“我朝三省之法繁密细碎,其势固至此也。柳宗元有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为今之计,惟有重六部之权,可以清中书之务。”所谓我朝之制,即太祖、太宗所定的消削三省、六部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之制。他认为这种制度繁密细碎,限制太多, 使得“大臣几于为奉承风旨之官,三省几于为奉行文书之府”,国家成了一架转动不灵的机器。
又“祖宗矫唐末五代方镇之弊,立为郡县繁密之法,使兵、财尽关于上,而守令不得以自专。……然国势由此浸弱。”他深感“郡县、方镇之法,其末皆有弊”。为此,他大声疾呼:“郡县之轻甚矣,则夫立为方镇之法,以少变其委琐不足恃之势,真今日之第一义也!”
又“本朝用人,专守资格。祖宗之深意,将以习天下之才。”不可这种专守资格的祖宗用人之法,却使得“有才者常以无资格而不得迁,不肖者常以不碍资格而至于大用”。天下有变,“不肖者当之,而有才者拱手熟视”,因而“常遗国家之忧”。他痛感时至今日,所以“事变丛生,人物落落”原因就在宋朝一直固守太祖太宗所制定的极不合理的用人政策。他责问理宗皇帝,“今何如时,尚拘拘孑孑于资格之末,……奈何不少变之哉?”
在《复聂吉甫书》中,文天祥说过:“天下大势所以削弱不支”,如要推究其根源,便必须上溯到宋初祖宗之制。宋初的加强君主专制之制,成了捆住内外手脚的绳索。他说他之所以要求变更祖宗之制,不过是“直欲割去缭绕,使内外手脚轻便,如此而后可以立国”而已。祖宗之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宋朝的传国宝,除了忧国至深的人,谁也不敢把它比作绳索,要求割断。
第三,他要求政治改革,与他应举、出仕其抗元相始终。在他看来,政治的第一生命就是要求改革内政。文天祥要求改革的时间、场合值得注意。他的改革不息论,是在理宗宝祐四年进士考试的最后一关,集英殿殿试的时候,在答卷中提出来的。卷中曾痛斥官场弊端,申诉民间疾苦,表明他根本没有把进士放在心上,他心中有的只是国家的命运。
他写道:“今之生民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这是指责皇家。接着,他痛骂“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揭露“操斧斤,淬锋锷,日夜思所以斩伐”生民命脉的贪官暴吏,“滔滔皆是”。他大声疾呼:“东南民力竭矣”!民竭,民困,只是因为自皇帝以下,各级官吏,无不把刀斧对准人民。
他指出当时官场在围绕着一个“利”字打转(“利而已矣”)。官风坏到了极点,“奔竟于势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社会上层“清芬消歇,浊滓横流”完全烂掉了。
作为一个爱国者,文天祥把改革而不是把进士当成政治第一生命,从殿试答卷中言论的激烈性,充分表现出来。
开庆元年,他第一次被授以官职(旨差“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适逢皇帝红人内侍董宋臣力主迁都四明,躲避蒙军。他连官也不拜,上书请斩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并提出了“简文法以立事”、“仿方镇以建守”、“就团结以抽兵”、“破资格以用人”四项具体的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己未上皇帝书》。书呈了上去,答复没有下来。他愤然返里。
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顺江打到江东,太皇太后谢氏通过兵部尚书吕师孟散布和谈论调。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文天祥又上书请斩吕师孟以衅鼓,并提出了一个转败为胜的军事方案:分天下为长沙、隆兴(今江西南昌市)、番阳(今江西鄱阳县)、扬州四镇,“建都督统御其中”。命长沙镇取鄂州,隆兴镇取蕲、黄二州,番阳镇取江东,扬州镇取两淮。“约日齐举,有进无退”",迫使元军“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则敌军并不难却,临安并不难保。
这在当时,是一个易孤立防守为联合进攻,易军队作战为军民联合作战,易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的充满活力的方案。可宋朝廷却认为这个方案言论“阔远”",实际上是违反了祖宗“守内虚外”的方针,拒绝接受。接着而来的,便是举临安城投降了。文天祥只有走自己的路。
无论应考,做官,抗元,文天祥都要求改革,这说明他自己便是一个法天不息的人。当时,在南宋大臣中,也有人提出改革主张,但倡之不息,触及根本,并为改革提出理论,要求全面地、永不停息地改革下去的,却只有文天祥。
文天祥爱国,既表现在坚持抗击外侮上,又表现在力主改革内政上,称得起“完全”二字。从爱国主义发展历史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把爱国主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但爱国主义又是有继承性的,他的爱国主义,是我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极其珍贵的部分。
摘自《留取丹心照汗青》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下一:略论文山精神与爱国主义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