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2 15:48:27 访问统计:24836
文天祥哲学性质之我见
王 国 炎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规模宏大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共200卷)为文天祥单独立传,也进一步确立和肯定了文天祥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文天祥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人生及学术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人格感召力量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文天祥哲学,则是文天祥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决定文天祥一生言行的行动指南。
然而,文天祥哲学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如何评价文天祥哲学?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文天祥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文天祥哲学是道在物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文天祥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元气本原论,还有的学者认为文天祥哲学就是“不息”哲学。学者们均围绕自己的观点作了认真的论证,提供了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展开了平等的争论和交流。我认为,这种争论和交流是有益的,大家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这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找到分歧的真正关节点,共同努力,达到问题的真正解决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和统一。通过认真阅读和研究文天祥的全部诗文,通
过仔细拜读和分析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的论著,我认为,文天祥哲学是以“不息”为其特色的唯物主义的元气本原论,而不是道在物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面对文天祥哲学性质问题,学术界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分歧,主要的根源在于对文天祥《御试策一道》中对道、元气、物的涵义及其先后秩序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学者们各持一端,尽量引用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而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此立论不能让人信服。例如,坚持文天祥哲学是唯物主义观点的作者,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御试策一道》中的一段论述:“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阴阳;未有阴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其体则微,其用甚广。”①避而不谈道与物孰先孰后。但要研究和评价文天祥哲学的属性。这段话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持文天祥哲学是道在物先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学者,恰恰是以这一段话为其立论的最主要的依据,但他们却又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文天祥在同一篇文章中对“道”的另一段论述:“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于浑论,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②并不加分析地认定文天祥的“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的“物”是“物质性的元气”,据此得出结论:“这里的道是作为精神本体,在未有浑浑元气之先,已经存在那里,成为超越事物的一种抽象观念,支配着宇宙。所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是万物的本源。这样,就使文天祥的哲学思想不能打上唯心主义的印记。……文天祥在《御试策一道》中说'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在这里,他明明把作为精神本体的道看成是第一性的,这就规定了文天祥哲学体系的性质,只能是属于唯心主义”。③
从学者们的分歧和争论看,要正确认识文天祥哲学的性质,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研究态度和方法上,要不带主观偏见地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研究文天祥哲学的所有有关史料,而不应采取有利于我则采纳,不利于我则回避的方法和态度。这样做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反而会脱离学术研究的科学求实精神而导致意气之争;二是要深入透彻地研究文天祥哲学的有关原著,对文天祥哲学之关键范畴、概念的确切含义,各种范畴、概念间的地位、关系、本末究竟彻底弄清楚,而不要先入为主,不加分析和思考,想当然地由自己来赋予文天祥哲学范畴和概念以某种原本没有的含义,而且要特别注意文天祥有关论述的角度,出发点和真正用意,而不应脱离文天祥有关论述的特定环境,三是要特别注意文天祥所倡导的“尽洗旧学读吾书”的创造性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精神。文天祥所运用的哲学范畴和概念,乍看起来都是些传统的、以往思想家们惯用的范畴和概念,但文天祥在运用这些范畴概念时,往往赋予这些范畴和概念以全新的意义。因此,决不能不加分析和思考地以这些范畴,概念的传统含义去简单化地理解文天祥哲学,否则只能曲解文天祥哲学。
文天祥的《御试策一道》,无疑是集中阐述其哲学思想的一篇最重要的文章。文天祥在该文中提出了道、道之本原、道之功效、元气、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太虚、物、混沌、太极动静之根、不息、乾坤、刚柔、善恶、体用、显微、费隐、小大、物我、人心、天人、理欲、心迹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或概念,并围绕其哲学之核心范畴——不息之道来构筑其唯物主义的元气本原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判断文天祥哲学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关键是看文天祥哲学是以元气为本原还是以道为本原。如果是以元气为本原,则其哲学无疑是唯物主义的;如以道为本原,则需探讨文天祥之道到底是指什么?道在元气之先还是在元气之后?关于道是什么?文天祥作了正式的定义:“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④本来,皇帝策问中一开头便写道:“道之大原出于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于精神心术,达之于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⑤策问中所说的道,原是指精神心术,礼乐刑政、仁义礼智,但这种以儒家伦理和封建典章制度为核心内容的道,却又是超乎“无极太极之妙”,“根乎阴阳五行之妙”的,它不但决定天地人乃至万物,而且“历千万世而不可易。”可见,策问中所说的道,其实就是程朱理学家所说的天理,是一种精神性的恒久不变的本体,但文天祥却在答文中对策问中这一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之道作了根本的改造,将道解释为“不息”,从而一下子剔除了程朱理学之道中所原有的精神心术、礼乐刑政的唯心主义成分。同样。文天祥用“不息”二字解释“理”:“臣闻不息则天,息则人;不息则理,息则欲”⑥为了彻底改造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的“道”,文天祥还对道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作了深刻而严谨的论述。
一方面,道是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总规律、总法则,是“太极动静之根”。“上下四方之字,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⑦不但在时间上永恒,而且在空间上无所不在。上至天地、阴阳、五行,下至人的精神心术乃至礼乐刑政,都是不息之道在起作用,都体现着这不息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是永恒的,对一切由浑沦元气分化而来的具体事物都起作用。所以说:“自太极而分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⑧这里,文天祥不是说先有规律,后有物质,也不是说道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而是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可对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起支配作用。文天祥从来不认为道可以脱离物而孤立存在。他明确指出:“道之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⑨文天祥用“隐”和“藏”两个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道和浑沦元气,即未雕未琢之天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道在浑沦元气之中而不在元气之外。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道隐藏在混沌元气之中的认识水平上还不够,因为,这还没有回答道与物谁先谁后、谁为本原的问题,因而也不能据此判断文天祥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文天祥哲学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文天祥进一步探讨了道之本原,指出道之本原是变化无端的浑浑元气,而不是人心仁义礼智之性、人心刚柔善恶之气,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作为世界万物本原的元气与作为总规律的道的关系,决定了文天祥哲学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充满朴素辩证法光辉的。
文天祥在《御试策一道》中的同一段文字中,首先引用了皇帝策问中“盖闻道之大原出于天……历千万世而不可易”这一段话,然后接着写道:“陛下溯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且疑而质之臣等也。”⑩所以,文天祥有针对性地在文章的同一段中,回答了“道之本原”到底是什么?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何?他明确地写道:“臣请溯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人心仁义礼智之性未赋也,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未禀也。当是时……未有阴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⑪这里,文天祥所说的“臣请溯其本原言之”这句话中的代词“其”,是指“陛下溯道之本原”中的“道”。那么道的本原到底是什么呢?文天祥答是“茫茫堪舆,坱圠无垠”、“变化无端”的“浑浑元气”。当这种浑浑元气尚未分化的时候,不但没有人心仁义礼智之性和人心刚柔善恶之气,而且没有五行,不但没有五行,而且还没有阴阳;不但没有阴阳,而且还没有无极太极。但在这个尚未分化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人心的“浑浑元气”中,道却已经存在了。这个“道”,便是“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中的“变化无端”的“一不息而已矣”。所以,文天祥说“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这里,文天祥所形容的“无形”的“冲漠无朕”的太虚,便是前面说的“浑浑元气”。在作为道与万物本原的“浑浑元气”尚未分化为具体有形的物质形态之前,道已经先存在于无形的“冲漠无朕”的“太虚”之中了。所以说,“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这里所说的“物”,不是作为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使用的,而是指由“浑浑元气”分化、派生出来的具体有形的物质形态,指有生有死的万事万物,而且,文天祥说得十分明白:“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意思是说:在浑浑元气分化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人心仁义礼智之性、人心刚柔善恶之气等具体有形的事物之前,道便存在于浑浑元气之中了。这浑浑元气便是“道之体”——不息之“道”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载体、主体和本原。这话中的“焉”,是指代道之本原——浑浑元气。而下一句“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的“焉”字,则是指代具体有形的“物”——在“道”这个运动变化总规律支配和作用下,由浑浑元气分化、派生出来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人心仁义礼智之性和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有的学者仅据文天祥“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一句话,便断定文天祥哲学是道在物先的唯心主义哲学,这显然是没有系统完整地理解文天祥《御试策一道》的原意,没有将文章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是由于把文天祥这里所用的“物”这个概念误解为哲学本体论范畴了。其实,“物”这个概念作为哲学的本体论范畴,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哲学思维还远未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古代思想家也经常运用“物”这个概念,但大都是指具体有形的万事万物,而不是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从直观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物曰:“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可见,从文字学意义上看,“物”的本义就是指具体有形的事物。如老子“物壮则老”。孟子“万事皆备于我”。《吕氏春秋·先识》“去苟令三十九物”(高诱注:“物、事”。)等。即使是《荀子·正名》中提出了“物也者,大共名也”的逻辑命题,认识到“物”这个概念是具体有形的万事万物的泛称,但他也不可能把“物”这个概念上升为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而只能在自然观上提出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所以,《列子·黄帝》认为:“凡有貌像声音者,皆物也”。纵观《文天祥全集》,特别是他的《御试策一道》全文,文天祥也无一处以“物”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更无一处释“物”为“浑浑元气”。因此,割裂全文,孤立地以“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一句话为依据,并望文生义地释“物”为“物质性的元气”,得出文天祥哲学是唯心主义的结论,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更何况,文天祥已明确地在含有这句话的同一段文章中,明确回答了“道之本原”是什么,在这句话的同一篇文章中,明确说明了“道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其并为“道”作了“一不息而已矣”的确定无疑的界定,并将“道”形象生动地比喻为奔腾不息的河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体流行之妙。往来而易赌,惟川流为然”。⑫那么,有什么依据说文天祥的道是“精神本体”,是一种超越宇宙的抽象观念,是宇宙的本根、构成万物的基础和万物的本源呢?既然文天祥已明确指出“浑浑元气”是“道之本原”,是“道之体”,又怎么可以说文天祥是把作为精神本体的道看成是第一性的呢?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文天祥哲学根本不是道在物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是典型的、闪烁着朴素辩证法光辉的元气本原论的唯物主义哲学。
文天祥正面回答了道及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溯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道及世界的本原,就是这物质性的“浑浑元气”。那么,天是什么呢?既然策问中说“道之大原出于天”,文天祥答文中也说“道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那就必须弄清楚天是什么,对此,文天祥也作了正面的、明确的界说“天,一积气耳”。⑬作为世界本原的元气,它初始的时候处于“浑沦”、“未雕未琢”的状态。它从空间上看是“无垠”的;从时间上看是“无端”的--它是永恒、无限的;从形体上看,它是“太虚无形”的;从起源上看,是“冲漠无朕”——没有主宰者,但它又是“变化无端”的。“不息”之道——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就“隐”“藏”在这浑浑元气之中。正是由于具备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才决定了浑浑元气必然分化、演进,从而导致宇宙的发生、万物的生化乃至人类社会及其物质、精神文明的产生和演进。
文天祥对宇宙发生过程、对元气派生万物的过程作了明晰的描述:浑浑元气——“无极太极之体”,但还不是无极太极本身。文天祥明确指出在无极太极之前还存在一个“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的阶段。因此,有的学者把文天祥的“无极太极”同宇宙生成之前的元气的初始状态混为一谈,显然不符合文天祥的原意。当然,说文天祥的“无极太极”不是理学家们的绝对观念,而是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这倒是正确的。在文天祥哲学中,无极太极不过是由浑沦的、未雕未琢的元气向阴阳之气演进的过渡环节而已。由元气而至无极太极。然后“自太极分而阴阳,……阴阳散而五行,……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万事万物于是产生。不但万物由元气派生而来,人也是元气的派生物:“阴阳变化,絪缊磅礴,人得之以生。”⑭人是禀阴阳五行之“秀”气而产生的。文天祥对宇宙生成和元气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的描述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有的学者把文天祥所说的元气等同于阴阳五行之气,显然是没有准确理解文天祥哲学范畴的不同层次及彼此关系。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文天祥在论述他的唯物主义的元气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时,始终强调了“道”的作用。他不仅探求世界的本原,而且“溯太极动静之根”——追究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根本原因。追究的结果,是得出了“道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的结论。即“动静之根”不在物外,就在浑浑元气乃至万事万物之中。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而不在事物的外部,不需要任何“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物质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内在动力在起作用。而且,这种“生生化化之理”是“无穷”的、永恒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⑮正是由于这不息之道的永恒存在和普遍作用,才使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才导致“天以澄著,则日月星辰循其经;地以靖谧,则山川草木顺其常,人极以昭明,则君臣父子安其伦。……一日而道息,虽三才不能以自立。⑯才有“常”、有“经”、有“伦”,规律是事物运动不息的规律,没有运动不息,就没有“循经”、“顺常”“安伦”,甚至天地人均不能以自立。多么深刻的辩证法!据此,文天祥反复强调“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隤也,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⑰并进而逻辑地得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犹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于道,其可以顷刻息邪?……是以法天者,亦以不息”的必然结论。这样,文天祥元气本原论的唯物主义“不息哲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天祥劝导宋朝统治者“自强不息”,力倡从根本制度上、祖宗家法上彻底变革,以拯救南宋王朝的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成为文天祥人生理想和他对完美人格不懈追求的无穷动力,成为文天祥坚贞不屈、至死不渝地进行抗元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
文天祥哲学不是经院哲学家们那种漫无目的无病呻吟,而是旨在经世致用,拯救行将灭亡的南宋王朝的一副固本培元的济世良方。遗憾的是,这副良方没有,也不可能被南宋统治者所采纳,这就决定了文天祥及其哲学的悲剧结局。王朝更替的生死搏斗的不平凡年代,造就了英雄的文天祥和杰出的文天祥哲学,但特定的历史时代又最终决定了文天祥本人和他的哲学的悲剧结局,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客观规律往往是冷酷无情的。
①②《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一道》。
③孙醒《试论文天祥的哲学思想--兼与万绳楠同志商榷》,载《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④⑤⑥⑦《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一道》。
⑧⑨⑩⑪《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一道》。
⑫《文天祥全集》卷10,《吴郎中山泉说》。
⑬《文天祥全集》卷11,《熙明殿进讲敬天图周易贲卦》。
⑭《文天祥全集》卷9《送彭叔英序》。
⑮《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一道》。
⑯⑰《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一道》。
编辑:肖典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文山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下一:论“文山精神”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