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0/17 16:42:54 访问统计:11729
曾仁
一九八三年元月九日,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七百周年纪念日。
文天祥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爱国诗人和抗元英雄。在养育、造就这个杰出人物的土地上——吉安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关于文天祥的动人故事和美好传说。长期以来,他在广大人民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光辉形象。
文天祥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一面反对南宋王朝的腐败统治;一面又反对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他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维护民族的独立,坚强不屈,奋斗终生,最后,为国捐躯,为民族贡献一切。这种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他不愧为我国千古所传诵的民族英雄。
(一)自幼不凡
文天祥,讳云孙,字履善,小字从龙。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公元一二三六年)五月初二日,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淳化乡富田里(今富田乡文家村)。京城会试,皇帝览对策,见其名,喜曰:“此天之样,乃宋之瑞也!”①于是又字曰宋瑞。文山,则是他辞官回乡隐居在富田文山时的别号。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人称“革斋先生”。他“自幼颖慧,品质端重,止有尺寸,书经目辄晓大义,时举全文,不一遗。见乡曲前辈,必肃容请益。既长,天才逸发,志闻道,嗜书如饴,终日忘饮餐,夜擎灯密室,至丙丁或达旦,黎明挟册檐立认蝇字,不敢抗声愕寐者,人虽苦之,甘焉。”②他对天祥兄弟管教十分严格,“方日授书,痛策砅,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话,使不早恬,以习于懈,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天祥兄弟慓慓擎槃水,无敢色于偷。”③
天祥的母亲曾氏,名德慈,后封为齐魏两国夫人,她“有挚性,事舅姑尽孝,相夫子以勤俭,自奉极菲薄,惟延师教子,至鬻(变卖)簪(耳环),给费无吝色。”④文天祥从小就在这样严格良好的家庭教养下成长。
文天祥少年时“体藐丰伟,美晰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⑤非常聪明伶俐。方挂龄五岁时,父亲革斋先生即亲自给他课读。天祥小时读书,聪敏过人,进度神速,记忆力惊人,真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当时被誉为“神童”,有“文曲星下凡”之称。其后,也曾招聘名师课读文天祥兄弟。当家庭经济拮据时,父亲便送天祥到他外祖父家就学于梅溪下泽的曲江亭上,学费和生活所需,全由外祖父家接济。他从小就熟读诗文,精通经史,攻读之余,也喜爱作诗绘画,苦习武艺,称得上是文武全才。
①《文天祥年谱》,《文天祥资料选》(吉安地、县纪念文天祥逝世七百周年筹备工作组编印)第88页。
②③《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④文壁:《齐魏两国夫人行实》,《文天祥资料选集》第113页。
⑤《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第12533页。
宝祐元年癸丑(公元1258年),文天祥在随他父亲游玩吉州学宫时,对乡贤非常倾慕,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天祥“自幼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祀乡先生欧阳修,杨帮义,胡铨像,皆谥忠节,欣然慕之。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①表现了他自幼志气不凡。
宝祐三年乙卯(公元1255年),文天祥转入白鹭洲书院,受业于海内名儒欧阳守道先生门下,从此更加文思大进。
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之时,金国在宋和蒙古的夹攻下灭亡了。金亡以后,蒙古统治者的锋芒便转向南宋。文天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极端腐朽,广大劳动人民处境十分困苦的年代。蒙古贵族的军队已经越过黄河,继续南下,而南宋的大小官僚,却不顾人民死活,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少年时代的文天祥,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孕育着救国的抱负。二十岁那年(宝祐四年丙辰),他到临安参加考试,成进士,对策于集英殿。据说他的对策,不打草稿,一口气写了近万字,其中除了一部分是针对试题作答的阐明什么“法天不息”之类的天道观念外,有些议论却能反映当时人民疾苦与政治腐败。还在试卷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改革政治的各种主张,他考取了第一名,中了状元。
①“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宋史》卷四百一十八第12533页。
(二)乡里情深
文天祥同泰和梅溪曾氏是甥舅关系,情谊十分笃厚。他的母亲曾德熬系泰和梅溪(今太和苑前乡杨梅坑村)曾班之次女。据《梅溪曾氏族谱》记载:梅溪曾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德慈“端平甲午适庐陵淳化富田文仪”,①“先母两国夫人,讳德慈,吉泰和县义阳曾氏中女也。曾祖知和,祖昌权,父珏,以端平甲午归于先君子太师公革斋先生。”②文天祥的家乡富田文家,与梅溪毗邻,因此,天祥无论在幼年、少年时代或率兵抗元的戎马生涯中,都与泰和的亲友乡邻往来无间,关系密切,把泰和看成乡里。或称父母之邦。从小文天祥在外祖父家读书时,各方面都受到外祖父的照顾和影响。文天祥的外祖父曾珏、字天锡,行九,号“义阳逸叟”,他是一位“倜傥不羁,崇武尚义,论文赋诗,奕棋饮酒,陶然自适”③和“恻隐贫困,能推食解衣,议论刚正,好面折人,……有古君子风”④的长者。天祥父亲死后,天祥把外祖父接到家中奉养。外祖父去世后,他怀着极悲痛的心情写了一篇《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在这篇墓志中,他自认:“天祥不肖,赖公教诲,由记事以来,周旋二十年,于公无所不知。”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天祥与泰和快阁(阁座落在今泰和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后几经修葺,因得北宋黄庭坚赋诗而名闻全国)可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泰和当时的文人、学士、武夫之辈,结交甚广。他们聚首言欢,谈论国事,时相过从,或到快阁专程造访,凭栏远眺;或路经泰和,借机登临,为快阁题词赋诗,寄语抒怀。
①《梅溪曾氏族谱》卷二第十一页。
②文壁:《齐魏两国夫人行实》,《文天祥资料选集》第113页。
③《列传·正传》第十九页, 《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④⑤《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文山先生全集》卷九。
有一次文天祥来泰和作客,恰逢连日糜雨,河水暴涨,曾写过一首《快阁遇雨观澜》,诗云:“一笑登临晓,江流接太虚。自惭云出岫,争讶雨随车。慷慨十围柳,周回千里鱼。故园堤好在,夜梦绕吾庐。”①又有一次,文天祥奉送母亲路经西昌(泰和别名)准备上龙泉(今遂川县)再赴赣州,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将母赴赣道经西昌》:“重来鸥阁晓,帆影涨新睛。倚槛云来去,开帘花送迎。江湖春汗漫,岁月老峥嵘;手把忘忧草,夔夔上太清。”②(鸥阁,指快阁及阁下的鸥盟馆)。
除亲属情谊外,泰和的蔡源、刘澄、袁德亨以及以后在起兵勤王,参加抗元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六义士”等,都与文天祥是至交。“蔡源,字深甫,坊郭人,宋宝四年登进士,与文信国公天祥同榜,交甚厚。”③“刘澄,字定伯,与文信国公天祥友善。一日,刘过天祥处,极论时事,诘旦,无病而卒,天祥哭之,三日不止。”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文天祥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伟大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与他父母、外祖父、老师等长辈的教育及同窗友好的影响分不开的。
①②《艺文录·诗汇》,《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二十九。
③《列传·正传》第23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④《列传·正传》第24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三)忧国忧民
朱理宗开庆元年已未(公元1259年)五月,文天祥入京为官,任命他为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赴任。当时,蒙哥带领元军大举南下,南宋朝廷面临着危机,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都城中人心惶惶,混乱不堪。此时文天祥正在临安,眼见朝廷上下腐败,毫无作为,董宋臣在朝内如此骄横跋扈,干尽坏事,心中很是不平,乃疾笔挥就《己未上皇帝书》,文中写道:“方今国势危疑,人心机,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①他力主抗战,历数董宋臣的罪恶。请求皇上立斩董宋臣等败类,“以一民心,以安社稷。”并热心献策:“一曰简文法以立事”“二日仿方镇以建守”;“三日就团结以抽兵”;“四日破资格以用人”。②这种正义的主张,不但没有受到垂死的南宋王朝的理睬,而天祥却因此受到了权奸的排斥和打击。所以,他只好愤然辞官(一说是罢官)返里。
回到故乡庐陵富田后,文天祥把父亲的书屋“竹居”打扫干净,每日仰望蓝天白云,凝视秀丽山川。他有时骑马寻胜,有时泛舟探幽,有时垂钓、下棋,有时兴怀赋诗。表面看来,似乎有一番乐趣,实则文天祥心怀天下,感慨万千。他在《山中感兴》中咏叹:“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③特别是当他听到北方蒙古贵族军队南侵,便在《山中感兴》的第二首中写道:“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④又在《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表示:“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这都说明文天祥虽然隐居山间,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从开庆元年至咸淳十年这十五年间,文天祥两次罢官归里,居文山共有五年。在这期间,他曾几度走出“竹居”,轻装微服,在乡间察访民情。初时,人们见他或是躲闪,或是只讲一番客套。后来看到他待人诚恳,并不象乡里富豪那样骄横,渐渐找他谈心,倾诉心中的不平。听到乡间父老反映,知道田园连年歉收,赋税还连年加重,官府吏兵,下乡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文天祥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因此常将些银钱施舍乡邻,扶贫济困。同时又修书给吉州所属县衙官吏,要他们节用民力,减少官差。人们对文天祥的盛德非常感激。
①②《文天祥资料选集》第9—13页。
③④⑤《文天祥诗选》第4、5、7页。
(四)起兵抗元
文天祥辞官返里后,不久又被起用,先后调任刑部郎官以及湖南提刑、江西提刑、江西安抚使、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县)、赣州知州等。据史传记载,文天祥在为各地方官时,常有善政。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公元1273年)二月,元兵逼进,襄、樊相继陷落。蒙古军大举南下,形势十分紧急。三月,文天祥往湖南上任。此年夏天,文天祥拜会正在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今长沙)的江万里。江万里是白鹭洲书院的首创人,一直为文天祥所师承、所敬仰。师生议论国事,江万里勉励文天祥担负起挽救大局的责任。潭州之会,为文天祥以后起兵抗元、英勇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他再也不向往隐居生活,而是积极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元斗争中去。
度宗成淳十年甲成(公元1274年)正月,文天祥离开湖南,二月至庐陵,携着属抵赣州。七月,宋度宗去世,恭帝赵显即位,改元德祐。十二月,元军在降将吕文焕带领下,渡江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后,直趋临安,宋亡的危机追在眉睫。这时,宋王朝诏令天下勤王。恭帝德祐元年己亥(公元1275年),元统治者忽必烈派统帅伯颜率领二十万军队大举向南宋进攻。南宋朝廷更加震恐,贾似道被迫出兵。他不愿作战,派出使者向元军表示投降,遭到伯颜抱绝。元军乘胜追击,贾似道逃到扬州。南宋的水陆军事全部崩溃,伯颜军队步步进逼,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这时在赣州任知州,兼江西提刑、江西安抚使。他立即招募义军三万余人,并尽以家财充军费,起兵抗元。恭帝德祐二年(五日改为端宗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正月,伯颜兵已逼近临安东郊,宰相陈宜中逃跑,南宋王朝不得已给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头衔去元营谈判。文天祥临危受命,闯入敌营。他不顾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伯颜无可奈何,把他扣留在营中。同年三月,元军进入临安,南宋谢太后率幼帝赵显及百官向元投降。
伯颜知道文天祥毫无降意,将他押解到人都(元朝京都)去。当他被押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时,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便与部属杜浒等人商议,决定从镇江乘夜逃脱。经过许多艰难险阻,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后又冒险逃到永嘉(今浙江温州)。这时,不愿投降的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以图复兴。文天祥继续渡海南下,至福建一带,重新聚集抗元力量,与陆、张等坚持抗元,转战于闽、赣、岭南。
端宗景炎二年丁丑(公元1277年)六月,文天祥进兵江西,回到家乡,招兵募马,组织义军,以期勤王报国,收复失地,保卫社稷。一时四方响应。文天祥决定将行府驻扎兴国,调兵遣将,攻打赣州和吉州几个重镇。“督谋张扑,监军赵时赏、赵孟澡盛兵薄赣州下,招谕使邹讽率诸县兵持永丰、吉水。”①当时吉州八县均已收复,大江以西所在义兵兴起,民心沸腾,军威大振。七月间,文天祥派招抚副使黎贵达、钱渊龙率领吉州各县之兵克服泰和。据《泰和县志 (明万历志)记载:“景炎间,丞相文天祥与勤王之师,一时响应者莫多于泰和……。”②那时,文天祥通过亲友关系,在泰和募集义军达三千多人。但正在文天祥大部兵力集中赣州前线时,后方的兴国突然遭元军偷袭。八月,元帅张弘范亲率重兵四十万去解赣州之危,副帅李恒则带领骑兵五万,直插兴国。黎贵达、钱渊龙与袁德亨以正军千人,民兵数千战元兵于泰和钟步(今泰和樟塘乡中步村),因寡不敌众,抗元义军与民兵惊溃,自相践踏,死数千人。钱渊龙及其弟翔云、龙云,以及泰和中步的袁德亨等,皆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泰和又为元兵所陷。这时“张、赵时赏、赵孟率义军数万逼赖,遇骑卒先后冲之,皆溃,自相蹂藉死。孟深收残兵保零(于)都。督府闻邹讽聚兵数万于永丰,乃引兵就之,会讽兵亦败。”③
①《文丞相传》(元庐陵刘岳申撰),《文天祥贷料选集》。
②《政典·兵寇》第8页,《泰和县志》(明万历志)卷九。
③《文丞相传》(元庐陵刘岳申撰)第46页,《文天祥资料选》第9页。
袁德亨死后,文天祥曾作悼诗:“重来江上日西斜,不见书楼万树花,唯有敌人风月在,青山茅屋是仙家。”①后敕建吉州螺子山忠义祠,袁德女附把于鳏子山文信国公祠内。钟步一战,泰和人民作了很大的解性,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抗元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的一页。
据地方志有文字可查考,当时跟随文丞相高举义旗,加抗元斗争的知名义士,除袁德亨外,还有胡氏兄弟(胡文可、胡文静)、刘士昭,黄士敏、肖明哲、彭吕等。后人为了纪念这六位忠义之士,在泰和县城东门建有“六忠祠”祠的后进为文信国公祠。“文信国公初刻石像祀于快阁,清康熙中移祀六忠祠后进。”②文信国公祠内有刘恒所作《文相石像赞》,诗云:“有宋三百年,多少金紫客。谁为不器者,中流作柱石,亭亭饱风霜,耿耿留光泽。正气所由凝,万古遗清白。”另据《泰和县志》(明万历志)记载:“可山、静山二公成以布衣死宋室,祀郡之螺子山,咸列配文信国丞相左右。”在泰和境内,还为他们兄弟俩建有忠义亭。
“胡文可,字可山,泰和高行野陂里(今泰和碧溪乡里陂)人,素以任侠闻名于乡里,有谋略,善骑射。文天祥在秦和组织义军起兵勤王时,遣肖架阁入野陂连结诸寨,文可罄家资招义勇从之。由南赣间关海上,参与谋议,丞相礼为上宾。文可寄弟文静诗曰:‘剑戟挥挥过赣城,勤王又会数千兵。丹心一寸坚如铁,矢石前头定不惊。’又曰:‘奋义于今有弟昆,腥膻未必及吾门,操持端作奇男子,莫负当年大宋恩。’
①《政典·兵寇》第9页,《泰和县志》(明万历志)卷九。
②③《建置·祠祀》第27-28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三。
又曰:‘仗剑脱京口,风波度赤城,莺声犹故国,何处返龙旌? 及丞相败,文可被执,赴难竟死。”①
“胡文静,字静山,文可弟也,与兄同起兵从丞相勤王。丞相败,文可死,时泰和已下,敷天为元,文静犹慷慨欲有为。邑候何闻其事,躬诣野陂招致之。文静抗节不屈,曰:‘吾宁死,不负赵氏’遂杀之,函其首以赴元。”②并“屠其家族数百口,一时人悲公兄弟死事,呼胡氏为‘勤王之家’云。”③
刘士昭,系城区人,本是针工出身,元兵入侵泰和时,响应文丞相号召,士昭参加义军,与乡人同谋兴复泰和。他的家境比较富裕,曾主动散家财,献粮饷,支援抗元斗争。既败,不愿作顺民,啮指血书帛云:“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④被俘后自缢而死。
黄士敏,与刘士昭共谋恢复泰和。军败,为元兵所俘,关进监狱。元人迫士敏投降,他坚强不屈,慷慨就义,并在衣襟上题诗一首:“此行无复望生还,一死都归谈笑间。大地尽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阳山。”⑤临刑时长叹一声:“吾恨疾失声,不能大骂耳!”⑥
彭吕,字景望,泰和月池(今上田乡月池彭家)人,“幼孤,励志于学。与文丞相天祥死难。”⑦
①②邓光荐:《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第70页,《文天祥资料选集》。
③《列传·正传》第25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④⑤⑥⑦《列传·正传》第28-27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肖明哲,王山(今泰和苑前乡王山村)人,字元甫,贡士出身。“为人刚毅,有胆略,明于大节。少时与文天祥结交甚厚。”①曾随文天祥在福建汀州,广东梅县作督府幕僚。以后,文天祥进兵江西,任命肖明哲为架阁监军,镇守赣县。当时义兵收复万安县,再克龙泉。不夕,文天祥兵败,泰和沦陷,明哲至死不屈,带领部分义军进入野陂,同各寨军队联合起来,抵抗元军。结果,为乡豪所陷,将他的军队包围,不幸被俘,被害于隆兴(今南昌)。临刑时,大骂元贼不绝于口。当时,南北兵莫不交口称誉他英勇刚正。此外,还有肖子安、曾如骥、肖汝资、肖宝孙、吴叔启、吴叔友、刘庆善等都是在抗元斗争中壮烈牺牲值得后人景仰的义士。
清田惟冀在建立“六忠祠”的碑刻上,有这样的记载:“吉州自杨文节公、江文忠公而后,忠义崛生。……文信国公挽斜阳而收残局,一时相从者如肖明哲辈,奋身不顾,倾家不顾,刀锯鼎镂不顾,覆宗灭族不顾,此其忠骨可碎,铁心不腐。岂可以成败论之哉?”②我以为,这段碑文,可以说是对文天祥及所有在抗元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忠义之士最确切的评价和历史定论。这些英烈们明知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一木难支”,而偏偏要不惜一切,为之奋斗。他们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无私之心、热爱之情,是多么可贵!这也说明,英雄不能以胜败而论,最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赤诚。
①《列传·正传》第28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
②《建置·祠祀 第28页,《泰和县志》(清光绪版)卷三。
(五)兵败被执
在抗元的斗争中,由于敌人来势凶猛,文天祥从兴国撤 出后、循往吉州庐陵东固的山路疾走,直奔永丰,希望能与攻打永丰的邹洪部队会合。谁知走到方石岭就被元兵追上。元猛攻方石岭,使用马箭劲射,矢如飞蝗,义军顿时伤亡大半。但他们仍奋勇抵抗,用石块回击。血战多时,宋军老将巩信和许多义兵在山野战斗阵亡。
景炎二年丁丑(公元1277年)八月十七日,文天祥在空坑一战又败绩,由亲兵护着才突出重围。他眼看自己辛苦积聚起来的抗战力量毁于一旦,连妻子儿女也落到元军手中,不禁伸天长叹,悲痛欲绝。旋即命亲随引路,向福建汀州方向奔去。他决心重整余部,再战元军,把满腔热血洒在养育他的祖国大地上。
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四月,宋端宗死。五月,八岁的卫王赵 徒居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八月崖山行朝授文天祥以少保,封信国公。这时文天祥已移兵广东潮阳,继续抗元斗争。他的部下邹讽、刘子俊自江西带兵进入广东,与文天祥会合于潮阳,来到五坡岭(今广东海丰),义军在幽深的密林中安营扎寨。不料元朝都帅张弘范正以一支轻骑,日夜兼程追赶而来。十二月二十一日晌午时分,张弘范之弟张弘正得到海盗陈懿的导引,具舟以渡轻骑,文天祥正在用饭,元兵突至,猝不及战,形势十分危急,文天祥仓惶出走。为了保护文丞相,邹讽带领一支兵马,奋不顾身,几番杀退元军,但自己终于身负重伤,血溅战袍,不得不饮恨自刎身亡。刘子俊紧紧护住文天祥,且战且退,希望能杀开一条血路,让他突围出去。无奈元军人多势众,条条路上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山背又传来七十三岁的老将陈龙复血洒疆场,以身殉国的噩耗。文天祥自料难以逃出重围,自己身为大宋状元宰相,未能扶社稷,国天下,活有何益?与其作阶下囚徒,不如一死为快!他旋即版出身上所藏“脑子”(冰片)一包,囫圈吞下,在昏迷中为元军千户王惟义所执。刘子俊也同时被擒,元人即下毒手。将刘子俊烹死。
(六)囚经泰和
文天祥被俘后,一见张弘正,便破口大骂之,且求速死,旋被送往湖阳,见张弘范又求死。张弘范把文天祥送往崖山,逼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严词拒绝。船过珠江口零丁洋,他感慨万千,写下名诗《过零丁洋》,表达其不屈的意志。祥兴二年已卯(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日,陆秀夫背负帝员投海殉国,南宋在崖山的海土行及覆灭。文天祥被囚在元军船上,看到亡国惨状,南向痛哭,作诗以品;并再度坚决地拒绝了张弘范的无耻劝降。
当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即宋祥兴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离广州,五月四日出大质岭。这时他已进行绝食斗争,要求一死以报效国家,并写下了《南安军》(南安军,即今江西省大庾岭县治)一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①力图实现他“莫作长生祝,吾心在首丘”之志。不久,船经赣州、万安顺流而下,路过泰和,船抵澄江(位于泰和县城正南面的老河),他抬头仰望快阁,不禁感慨油然而生,写下了悲壮凄凉的诗句:“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树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帮。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篷窗。”诗句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时,文天祥已绝食七日,他决心忠骨埋故土,不愿葬异乡。可惜风违人愿,船只飞驶而下,离南安军只五天便到达吉州庐陵,第七天经过临江,等到第八日,他询问地址时,已经到达丰城,早已离开了自己可爱的故乡。绝食八天还没有死,不得已,遂复食。
①《文天祥诗选》第86页。
(七)凛然就义
文天祥于至元十六年十月被解到元大都(今北京),住在“会同馆”。元统治者想利用文天祥来笼络人心,缓解当时人民抗元斗争情绪,想尽种种办法劝降,利诱威逼,皆遭失败。最后,元世祖忽必烈又亲自召见文天祥。文天祥不肯下拜。忽必烈的左右强行要他下跪。文天祥挺立不动,从容陈词:“我为宋宰相,亡国之人,应当速死!”忽必烈引诱他说:“尔如能忠于我,可立即命尔为宰相。”忽必烈又问:“尔何愿?”文天祥答:“一死之外,别无他求,休得多言。”劝降仍没有成功,就把文天祥关进土牢,戴上枷锁。在狱中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他始终坚贞不屈,志节不移。文天祥在狱中写了许多诗,于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写下了光照日月,气壮山河,千古传诵的《正气歌》,诗中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感情,并发泄了对元统治者的蔑视和愤懑之情。
是时,神州各地,人民的抗元活动仍在不断进行。河北中山府狂人薛宝柱自称宋主,有众数千,声言要打进燕京,誉死救出文天祥。元统治者见事态不妙,知文天祥终不背降,留着恐为后患,遂决计杀之。
至元十九年壬午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文天祥被害于元大都柴市口。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临刑前,文天祥面向南方,遥拜故乡,然后英勇就义。死后,在他的衣带之间发现系着一首绝笔自赞,其文云:“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①这就是有名的《衣带赞》。
文天祥就义的第二天,夫人欧阳氏被允许为他收尸。这时,文天祥的神态仍栩栩如生,夫人与江南十义士扶柩葬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傍。后来吉州义士,文天祥的好友张弘毅负公骨、齿、爪、发及遗文南归,将公移葬于家乡庐陵富田鹜湖大坑。“杀身始定千秋案,残局终难一木支。”清代毕源的两句诗,可以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壮结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科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要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中,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②
①《文天祥诗选·前言第9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6页。
在蒙古贵族用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因此,当时的民族矛盾是十分尖锐的。文天祥虽然是站在南宋统洽阶级的立场上抗元,但是在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上是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一致的。他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行动。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他从年轻时就立志做一个对国家有作为,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物。他赴任于动乱之际,受命于危难之中,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挺身而起,高举义旗,兴兵抗元,毁家纾难,虽百折而不挠,奋斗不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应该说,文天祥这种反侵略、为国献身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的优良传统的崇高体现。他的英名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千古永存。
文天祥既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不少诗篇。他前期的诗,虽属一般文人的登临写怀,述事抒情,状物言志,但并不措意于雕琢刻划,而是着重于触景生情,具有江西诗派坦白率真的风格。德以后,文天祥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激剧变动,这时的诗作,结合了抗元的坎坷经历,可以说是用沸腾的热情与模糊的血泪凝结而成,深深地感染着他的读者,充分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呼声和愿望。诗的风格悲壮沉郁,催人泪下。诗作笔力横溢浩瀚,感情奔腾汹涌,才气雄赡不凡。它为宋代诗坛增添了异彩,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文学史上,它将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华。
历史科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武器。为了重温历史,特别是在全国人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今天,进一步肯定文天祥反对侵略,为国尽忠的伟大功勋,学习文天祥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献身精神,对文天祥的生平和爱国思想,民族气节的形成,作一些考证,述说工作,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九八三年七月初稿于泰和中学
一九八三年十月修改于中共泰和党史办
一九八四年八月第二次修改
摘自《正气浩然》
上一:读好文天祥,浩然养正气
下一:略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