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9/3 16:56:50 访问统计:20624
传承城隍文化 弘扬文山精神
——甘肃省定西市文天祥城隍文化现象研究
张 慧
一、文山精神与甘肃定西城隍文化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城市信仰,突出的表现为对于自己城市城隍神灵的尊崇和仰慕。定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亦不例外,长期沉淀下来的城隍文化,不仅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反映,同时是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定西城隍文化的形成及其丰富内涵,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深刻关联。也就是说,由于文天祥被定西人民奉祀为城隍神,对该地城隍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城隍崇拜的历史很早,但城隍崇拜的强化始于明朝。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由于皇帝的重视和倡导,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大兴于全国各地。
明朝廷诏令全国所有州县祀城隍神,但要供祀何人,均由当地申报,获得御批方能奉祀。起初定西向明朝廷申报奉祀的城隍为何人,并不明确。直到清康熙四年(1665),闽南诗人、进士许珌(号铁堂)被朝廷录用为巩昌府安定县(即后来的定西县)知县后,才明确了定西城隍神为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被定西人民尊奉为城隍神,起源于一个传说:清康熙四年,许铁堂赴任途中投宿一客栈。是夜忽得一梦,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铁堂,自己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将此梦广为传扬,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从此,文天祥成为定西的城隍,受万民朝拜。
关于后一个传说,见于《重修安定县志》卷三十八杂记:
前邑令许公铁堂,闽海诗人也。部铨安定,过孟津河,见对船有一官衔灯,亦书“安定县正堂”。公以为是膺冒者,俟过船,投刺往谒。见其风流蕴藉,谈及诗文,居然名士,大相敬爱。途次枝阳,公询上任日期,欲正其讹,其人始言姓名,是文文山,曰:“我新授安定县城隍,今一同到任。但阴阳各别,今告辞。公到任后,于夜静时,单身到庙再会。”公如言晋谒,则邀入祠,款洽备至。公恋其情,每夜必往……公献一匾,文曰“信国灵长”又联云“自信飘零如武部,不知昭假有文山。”
从上文可见,文公“上任”定西城隍的确切时间为康熙四年(1665)二月,与新任县令许珌同时。这可以从清嘉庆十五年张翯所撰《重修城隍庙碑记》得到印证:“定邑城隍尊神,相传为文信国公之灵。庙宇宏敞,厥位面阳,四时飨献,祈祷多应,洵一邑之保障也。”
按理来讲,文天祥生前是南宋右丞相、信国公,如果在死后担任西北边陲地区一个小县城隍之职,显然是屈尊了。许珌之所以要担着“冒犯神灵”的危险让其屈尊就驾,显然是想借助人们对文天祥的尊崇和敬畏推行政令。但从根本上来说,许珌顺应了定西人民敬仰和怀念文天祥的心灵需求,是深得民心民望之举。人们之所以很乐意的接受了许珌那个或真或假的托梦,主要原因是钦佩其才德,敬仰其气节,感念之,缅怀之,断不能纯粹以封建迷信视之。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是由于定西人民尊奉文天祥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品格和高岸形象的民族英雄为自己城市的保护神,使得定西的城隍文化远比别的地方的城隍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可以说,是文山精神的鼓舞和感召,推进了定西城隍文化的空前发展和传扬,乃至对后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延续性影响。
二、定西城隍庙宇:文山精神的实体象征
自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定西人民奉祀为城隍神后,作为怀念文天祥场所的城隍庙宇得到大力倡建,以城隍祭祀为基本形式的纪念文天祥的官方和民间活动在300多年间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清至民国时期,定西城隍庙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兴建,虽屡遭兵燹,几建几毁,但总的趋势是规模不断扩大,形制不断完善。解放初期的定西城隍庙,基本保留了康熙四年许珌担任县令时扩建的形制,并含文天祥既作为城隍神、又作为民族英雄的双重元素。这座仿唐宋宫殿形式兴建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华丽美观。正门前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大牌坊,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过此牌坊,进入正门,便见雄伟壮观而富丽堂皇的大殿5间。大殿正中悬镶龙边大匾,分别书“明声笃庆”“佑忠不二”“保障金城(兰州)”“信国灵长”“正气浩然”。其中“保障金城”匾额为大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手迹,笔力功深,潇洒流畅。正殿两边配有“自信飘零如武部,不知昭假有文山”的对联,是许珌所献。正殿中供奉着文天祥塑像,体貌魁梧,气宇轩昂,头戴交天翅,身穿黄袍,腰系玉带,足登朝靴,端然而坐,目光如炬,体现出其正直无私、明察秋毫、正气浩然的凛凛风度。
城隍庙原本是一个浓缩了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忆之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定西曾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地力财力非常贫乏,但是因为这里供奉的是一位民族英雄,所以人们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惜财力修建起胜过州府衙门的规模宏观的城隍庙宇,显示了人民对他的敬仰和尊崇。
1985年,定西兴建西岩寺人民公园,首先在公园内设立了“文天祥纪念馆”,并于当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举行了纪念文天祥的盛大庙会。1994年,又在玉湖公园复建城隍庙,并设立“文天祥事迹陈列室”。该陈列室高大雄伟,造型精美,画梁雕栋,富丽堂皇。明柱镌刻联语:“秉忠烈功盖天地,载厚德广与黎民”;“丹心泣歌谱万卷,天地正气照千秋”;“正气贯长虹,青史永昭,伟烈震九宵,真魂永在,与中华民族树就英雄楷模,激励代代忠诚志;英名感大地,勋业不朽,情怀动三界,奇志长存,为陇中市黎庇佑平安福址,彰显拳拳赤子心”。陈列室内端坐着文天祥汉白玉雕像,展示文公生平事迹、手迹摹本、诗歌文集、文物史料、轶事传说和名人题赞等。左右墙壁上有展现文公事迹的彩色绘画,从“状元及第”到“慷慨就义”8幅,旨在使定西人民加深对文山先生事迹的认识,使文山先生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隍庙大殿,是庙内最高建筑。最突出的特色是处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天祥元素”,如大殿大匾:“翊国佑民”。明柱两联:“拯宋祚,抗强虏,收拾破碎山河,丹心泣歌谱万卷;赴危难,殉社稷,悲壮动撼天地,正气贯虹耀千秋。”“久要不恣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门首楹联:“宰相风范爱国忧民热血濡江山,将军威仪驰骋疆场丹书标彤史。”廊檐牌匾“神明笃庆”“浩然正气”“护国卫民”等。东边墙上书文天祥《正气歌》,西边墙书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文山精神在定西的传播和影响
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的一名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在定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传诵。数百年来,文山精神在定西的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定西人民的文化心理,对于以“淳朴敦厚、坚忍不拔、崇文尚礼、自强不息”为内容的“定西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1.文天祥的忠诚品格濡染了定西人民的淳朴敦厚品行。文天祥有一颗忠于祖国和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丹心”,这颗丹心又化为浩然正气,照耀千古。定西人民深受文天祥的忠诚国家、忠诚人民优秀品格的濡染,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相扶互助,同舟共济,逐渐形成了性情憨厚、重情务实的品格,成为定西人道德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能够遵守和践行诚实、守信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定西人不但向外界展示出淳朴憨直的品格,也凸显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重诺的特质。
2.文天祥的坚强精神熏陶了定西人民的坚忍不拔意志。文天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能“独行其志,坚力直前,百挫而不折,屡踬而愈奋”。在敌寇威逼、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文天祥之所以勇毅顽强,视死如归,是因为他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一种至大至刚的英雄气概。而定西人民身上同样体现了在困难与灾难面前坚定、坚强的耐受力。酷劣的自然环境,频仍的自然灾害,都不能慑服定西人民立志改变贫穷面貌的坚定意志。解放初期战天斗地的壮举,改革开放以来脱贫攻坚的努力,浓缩了一代又一代定西儿女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彰显了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文天祥的人文精神激励了定西人民的崇文尚礼传统。文天祥十分注重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教育广大百姓,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他的《劝农》《戒农》诗,谆谆教诲农民要“行孝弟、敬重爷娘”,“勤教子,有子读书”。文天祥的这种重视人文教化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定西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重视。定西地虽苦瘠,但人尤精进,自古崇尚耕读传家,孝道立世,“贫不走险,饿不行乞”(历代县志语),崇文尚礼,英才辈出。明、清两朝就出了25位进士,当代更是出了3位开国将军、3名中科院院士。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定西人做任何事都要比其它地方付出百倍的代价,也注定了再穷、再苦、再累也必须直面现实,自力更生,有尊严、有信心、有梦想。教育也是如此,莘莘学子们怀着对崇文传统的深深膜拜和苦海行舟的坚强意志,实现了他们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愿望。
4.文天祥的革新精神铸造了定西人民的自强不息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一生秉持“法天地之不息”的哲学观点。他说:“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他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如流水不腐,日月常新,都是由于“道”的作用,即不断革故鼎新的结果。定西虽然贫穷,但她的人民处处体现了以苦为乐、自信自立、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实干精神和志向追求。在今天致力脱贫攻坚,致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更需要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鼓足干劲,奋发有为,人一我十,以昂扬的斗志和开拓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新的业绩!
(作者系甘肃省定西师专党委宣传﹑统战部长)
摘自《不愧庐陵》书稿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