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24 9:18:08 访问统计:19705
——“中国梦”探源
刘文源
2012年11月29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说:“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相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以及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当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于是在2013年3月1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再一次谈到了“中国梦”。他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他要求全国人民“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这是一个多么动听,而又耐人寻味的新式名词啊!它用最通俗、形象、生动、鲜明的语言,简洁而又准确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体现的不仅是当今十四亿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同时也凝聚着我们的先人——古老华夏族人民的理想及其追求。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南宋爱国诗人、画家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上舍生,曾应博学宏词科。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自称三外野人。他坐必向南,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示不忘故国。他善画墨兰,但不画土。有人问之,他说:“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他在《寒菊》诗中表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其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甚为后人所称颂。
诗言志。在时代风云中,诗是号角和战鼓,又是火炬和旗炽。打开《心史·大义集》。我们听到了郑思肖发出的国家危难时的历史强音,振荡着人们民族自强不屈的心灵。《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就像那划破长空中的闪电,给人以惊喜,让人望见前进中的一丝光明。其第一首云:“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从诗题来看,此诗已点明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因为德祐二年,是南宋六岁小皇帝恭宗赵㬎在位的第二年(公元1276年丙子);岁旦,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即农历新年元旦(今叫春节)。当时元军已兵临浙江嘉兴府,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一片恐慌,许多大臣吓得弃职逃跑,议和、投降之风甚嚣尘上。当时只有文天祥坚决主张抗击元军的侵略,愿意担负保卫京城的重任,与元军决一死战,以防南宋宗庙社稷沦陷,落入敌人手中。在这种严危形势下,郑思肖提出“中国梦”,表露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而对南宋王朝的无作为的极度不满。全诗意思说,我有爱国之心,但无力实现救国的愿望,只能逢人落泪,空自悲伤。我一心梦想收复中原,统一全国;那万世流传的《下泉》诗,表达的正是人们思治的愿望啊!《下泉》是《诗·曹风》中的一篇,其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南宋皇帝虽然在临安,近而可望,却无从得知他面对危机作何打算。《世说新语·夙惠》载:晋明帝司绍幼时,晋元帝司马睿问他:长安远,还是日(太阳)远?司马绍回答:日远,长安近。因为只见人从长安来,未闻有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又问他相同的问题,他则回答:日近。因为抬头就看见日,却看不见长安。上句用其事,以日喻南宋皇帝。下句以天喻皇帝,谓天高难问,国运如何,难以预料。尾联是说,中原人民天天向南方致敬,希望早日能见到南宋收复失地的凯旋旗帜,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华夏振兴的大好局面。其爱国之心和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事隔八百余年,历宋、元、明、清、民国多个朝代,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直至掀起冲天巨浪,把旧社会埋葬。镰刀斧头开新宇,东方升起红太阳。站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源头活水,掌握历史主动,新的国家梦想发自内心一呼即出,这就是“中国梦”。它作为一个新名词,第一次提出,既通俗、简单,又形象、生动,能诱发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此说一出,就立即变成全民共识,成为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时代的梦。它像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指引着中国人民胸怀理想,脚踩红土地,坚定不移的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中开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本文中指出了“中国梦”这个语词所本的依据,但不认为这是借用、移植、仿效或者抄袭。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有谁能穷其源头,看完每一本书,记住其中每一个词语?幸好,我们生长在中国,有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虽隔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仍然知晓古代(祖先)所发生的一切大事。鉴古知今,谋划将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以应对当前世界之大变局。“中国梦”的提出,就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中国梦是灯塔,指方向,引领我们奔向圆梦的地方,构建起幸福美好的家园,建设繁荣富强昌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正气常存 孤忠立极
下一: 传承城隍文化 弘扬文山精神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