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9/26 9:44:36 访问统计:62717
周承忠
南宋偏安临安(杭州),有一段用屈辱和议换得的安定时期,君臣不思恢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即是当时风景。然而,朝廷中也有一些坚持北伐复兴的正义之士,时刻不忘“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在中兴大业中,周必大以其忠鲠正直的品格,持重稳健的作风,尽其雄才睿智辅佐君王,安邦治国,成为高宗、孝宗、光宗三朝重臣。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号省斋,晚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县永和镇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外祖父、叔父均登进士第。父亲利建中上舍释褐第一,可惜辞世早。得年仅38岁,时必大仅4岁。所以他幼童时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13岁时,母亲又去世,他则投靠伯父利见,随其宦游。虽然遭多变故,但他仍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说:“予家于吉三世矣,追观前人立朝,多名公卿,临大节则忠义挺挺,而居于乡者又皆能以文行。”对前辈乡贤,他最仰慕欧阳修,称“欧阳文忠公文章事业,师表百世”,他钦佩胡铨忠烈,他在和胡铨诗中写道 :“赤县尚多沦异域,潢池犹自扰齐人。公如不为苍生起,风俗何由使再醇。”他敬慕王庭珪文才,对这位继欧阳修后主盟庐陵文坛60年的前辈,直欲“他日与之齐”“他日踵其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他迅速成长,26岁进士及第,6年后,中博学宏词科。青年时代便立志报国,诗中写道:“收取关河报明主,云台烟阁伫奇勋”“匈奴何敢渡江东,一士真过万马雄”。
初入仕,即展示其才华,高宗看到他的策论,称道“掌制手也”,真是大手笔!他的仕途,看起来似乎很顺畅,从建康府教授,一步步升迁至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待制、侍读、参知政事、枢密使、最后位居左、右丞相,得到几朝皇帝恩宠。隆兴元年,孝宗即位不久,他任起居郎,上书论十策,件件都切中时弊。他主张先要积蓄国力,富国强兵,才能与金国抗衡。他奏道:“今内外晏然,殆将二纪,正可惧之时,当思经远之计,不可纷更欲速。”国家长时间安定,应该居安思危,要有远见卓识。但对金用兵,则不能急于求成。他提出整顿军队,整肃军纪,制定“诸军点试法”,加强对军官任用、升迁的考核。有人说他一生顺畅,真福将也,但也有波折。孝宗宠幸龙大渊、曾觌,欲大用,遭到谏官反对,周必大面奏:“陛下独于二人委曲迁就”这有违公议,为此,他不在旨诏上签字同意,力阻其任用。结果皇帝任性,反而升任其官。他立即请求辞官。几年后,孝宗欲升迁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他又面奏皇帝:“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由此触怒龙颜,被罢官。最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70岁得以退休时,又来了一场政治风波。庆元六年,婺州布衣吕祖泰听说周必大受屈降职,即奏请朝廷诛杀权臣韩侂胄、苏师旦,以周必大取代。而周必大自然是不知,但监察御史施康年却构祸于他,并污告他“首倡伪学,私值党与”。因此将他从少傅降为少保。
周必大著述“连篇累牍,姿态横出,千汇万状,不主故常,何其富也”。他的奏疏、书启也议论横生;诗词赋章,富健豪放,情真意切。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当时名流,如中兴四大家陆游、范成大、尤袤、杨万里;三洪氏的适、遵、迈;乡前辈胡铨、王庭珪等,都是一些正直之士。他利用在朝中对古代书画多见识的优势,追随欧阳修编《集古录》的做法,写了许多鉴赏题跋,使许多真迹文献得以流传。周必大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还亲自尝试用沈括《梦溪笔谈》提到的活字法,印了一部自己的著作。尤其可贵的是他在退休以后,不顾年迈,亲自校刊并付之刻印了两部书,《欧阳文忠公全集》153卷和《文苑英华》1000卷。他对欧公仰慕已久,早有校刊其全集的想法,只是过去政务繁杂而无暇。但现在做起来也不易,因为欧阳修的文集虽刻印多次,然而疏于详尽而严格的校刊,几不可读。“有增损其词至百字者,有移后章为前章者”,或“卷帙丛脞,略无统纪”所以特别费功夫,“历六载而成”。此书一出,遂成欧公文集定本,流传至今。大型类书《文苑英华》原只有手抄稿,从未刻印过。他曾奉命校刊,深感其中错误百出。他从翰林院借出,组成了一个班子来从事校编出版工作,自己也边校边手抄,“观书无奈眼昏花,自笑丹黄消永日”。又历4年,完成了这一浩瀚文化工程。最后,他精力耗尽,以79岁高龄去世。其墓在庐陵三斗冈,即今吉安市城南之禾水之滨,墓、碑犹在。
周必大一生清廉,对独子周纶也要求严格,其初任官,即送《十以箴言》:莅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恕,责已以严,得众以宽,养知以恬,戒谨以独,徇谋以佥,箴规语尔,夙夜是瞻。这些箴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