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5/12 11:27:58 访问统计:7672
浅议文天祥的故乡山水情怀
中国历代的进步士人,无不爱国怀乡,正因如此,才能对祖国更有一种报效之情。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他同样是深深热爱着故乡的山水,以诗文寄托一己之情怀。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与其好山水之情怀是分不开的。从现存的《文天祥全集》来看,其山水诗大致可分为前期与后期。其前期在出仕至临安被围前,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故乡隐于文山时的诗,二是在外游宦所作的山水诗。后期在起兵勤王至被害这一阶段。也可分为二部分,一是他在临安奉令前往元军大营谈判至被执逃脱时的山水诗。二是在广东兵败被执后北上所作的山水诗。
前期的山水诗,作者本来青春得意,高中状元,然仕途不得意,贾似道执政,他于咸淳元年(1265)在故乡文山隐居,寄意于山水泉石之间,以清高隐逸之情,寓愤世嫉俗之志。诚如《山中谩成柬刘方斋》诗中云:“自有溪山真乐地,从来富贵是危机。”溪山在他眼里,是名教乐地;相反,富贵令人坠志。文山在他眼中,是那么美好而静穆:“牛背短笛催归忙,飘飘逸兴空悠扬。襟怀洒落万虑亡,须臾薄暝山色藏。长歌浩浩相激昂,淡云弄月微昏黄。”又《文山即事》诗中说:“宇宙风烟阔,山林日月长。”《和胡琴窗》诗中说:“买得青山贵似金,瘦筇上下费沉吟。花开花落相关意,云去云来自在心”;“湖上有时思洛社,人间何处不滁州”(《山中呈聂心远诸客》);又对比法写故里隐居之乐胜于其他:“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生日山中和萧敬夫韵》)。又如:“试问挂瓢栖碧洞,何如幞被卧彤闱”(《翰林权直罢归和朱约山韵》);“剩有晚愁归别浦,已无春梦到端闱”(《用前人韵赋招隐》)。又五古如:“采芝复采芝,终朝不盈掬。大风从何来,奇响振山谷。我马何玄黄,息我西山麓”(《山中感兴三首》)。仿佛如隐士之采薇,末二句尤见倦于官场之意。然其实为国事焦虑:“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北风”似隐喻蒙古军南侵之患。又“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江上潮”,隐喻在官场之险;“山中云”隐喻闲居之无情,愤激之反语。末二句自誓其志。后来献身为国,良有以也。
咸淳七年(1271),在《回宁国陈节推容》信中说:“某前冬一出,去秋一归,进退行藏,惟其所遇,而无心焉,则今奉亲课子,弹琴读书,流水青山,悠然独往。”正是此种心情的写照。此年所作六言诗《山中六首》中说:“鹤外竹声簌簌,座边松影疏疏。夜静不收棋局,日高犹卧纱厨。”;“风暖江鸿海燕,雨晴檐鹊林鸠。一段青山颜色,不随江水俱流。”前一首言其忧虑时局。后一首说青山之色,不与江水流去,暗寓其志不移。
前期的诗风受晚唐杜牧与北宋苏东坡影响,清逸俊爽,疏畅,也受朱熹诗的影响。如《用前人韵招山行以春为期》云:“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放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
文山在吉安富田镇附近,咸淳四年(1268)正月,时为国史院编修的文天祥,因御史黄镛弹劾而罢职,重归故里,与二三好友常至文山,“朝往夕返,率以为常”。如此有二年多。咸淳六年(1270)五月,文山一带山洪暴发,文天祥率时在塾馆中的教员,临川人杜伯杨、永新人萧敬夫叫来车马,一道急驰而往观,学生孙子安后至。后作《文山观大水记》。先介绍文山门滨江之形势,如导游图之历历爽目: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从此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当时的人文建筑之大概,若能据以恢复这些建筑,有利景点的观览。道体堂应是主体建筑,而命名也大有深意,文天祥希望以儒道充实人性的本体。其他命名则依据景点所在而定。“天图画”,松江亭,障东桥,银湾,白石青崖亭,六月雪亭,两峰之间桥,这些命名具有鲜明而秀雅的特色,也体现了文天祥对故里的热爱。
此文接着写水声之大,先声夺人。再状水势之猛,从远写来,直到眼前所观,“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再至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循。”千汇万状,层层皴染,畅快淋漓,兴会飚举。重点写银湾,银湾以上不得尽览,则亦不必尽写,如神龙变幻,不露全身。既以涨水前后不同相对比,复以自我感受烘托水势之大。结尾收束,从《兰亭记》中引发议论,结合观水之乐抒发感想。借客人之口,翻王羲之乐极悲来之情调。以为不当以悲欢动摇其心,则欢欣日异,人生贵适意而已,可见其达观情怀。文天祥的散文往往气度从容,萧散疏朗,不拘一格,而此文气势浑浩流转,情趣盎然,比譬形象,语言峻洁,很好地表现了文天祥热爱故里山水的情怀。
来源:《不愧庐陵》
作者:胡迎建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诗词》主编)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下一: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生命绝唱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