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6/21 11:06:17 访问统计:7893
杨万里:四海诚斋独霸诗
黄庭坚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但该诗派发展到后期,却又将诗歌创作带入了困境。比如故意打破诗句的平仄对仗以求瘦硬生新,这是需要有很高的艺术功力才能驾驭的,并非所有诗人都做得到,弄不好反而会信屈赘牙。此外,好用典故,沉溺于“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技巧,使很多人一味地去探究如何改造翻新前人的诗句,违背了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根本的原则。这些都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于是一些曾经学写江西诗派诗歌的诗人,又纷纷开始另辟蹊径,力图为宋诗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在这一新的艰苦的探索中,杨万里是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以一种幽默诙谐、活泼洒脱的新诗体——诚斋体而蜚声文坛,跻身于"中兴四大诗人"之列,并且成了宋代诗风转变的枢纽。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曾任秘书少监等职,官至宝谟阁学士。他一生力主抗金,在南宋是一位有操守、有见识、直言敢谏的正直官吏。
杨万里作诗,经历了一段相当艰苦的摸索过程。他曾经说过,他年轻时曾作诗1000多首,基本上都是学江西诗派的诗歌。后来他越来越觉得这些诗写得不好,于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将这些诗一把火全烧掉了。后来改学江西诗派诗人陈师道的五言律诗(陈师道起初勤学黄庭坚诗风,后发现黄庭坚诗“过于出奇”,转而致力于学杜甫的律诗,在五言七律诗方面比较成功),也没有什么成效,又改学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最后又学晚唐作家的七言绝句。但“学之愈力,作之愈寡”,作起诗来总有一种和剥茧抽丝一样极其艰难的感觉,用杨万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所谓“轧轧焉”。
在这种“轧轧焉”的困惑中,杨万里摸索了很多年。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他到常州任知州,次年正月休假,没有多少公事,他又想作诗。这时,他突然间似乎悟得了什么,于是将此前取法对象一概抛弃,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突然有了一种特别愉悦的感觉,便叫孩子们记录,自己随口吟了几首,“则浏浏焉无复前之轧轧矣”。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正确道路,开始进行独立的艺术创造,因而享受到了很大的创作自由。打那以后,每天办完公事,他就手执一面团扇,漫步后园,登览城头,他惊喜地感到“万象必来,献予诗材”,诗思如汩汩泉水,不可遏止。他在此后的14个月中,竟然作了492首诗,取得了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杨万里正是从诗思枯竭的困惑中,逐渐悟出过去一味模仿他人的作诗方法中所存在的弊端,明白了"衣钵无千古"的道理。在此之前,江西诗派作家吕本中曾提出过要将诗句写得流转圆美的“活法”理论。杨万里将“活法”应用到从生活中捕捉诗情诗兴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体“诚斋体”,使宋诗终于实现了又一次历史的跨越,带来了宋代诗风根本性的转变。
诚斋体”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来源特别广泛。在扬弃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技巧后,杨万里将目光投向了活活泼泼的现实生活。政治时事、国家兴亡、四时杂兴、田野风光,都成了他的吟咏对象。他让山川风物、牛羊鸡豕,都带着原始的蛮荒与粗俗,一齐热热闹闹地涌入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中来,从而彻底改变了江西诗派从书本要诗的风气。他直接批评时政的诗很少,而且经常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达。如他批评南宋统治者的软弱与无能:“鹭鸶各自有食邑,常恐诸侯客子来,一鹭忽追双鹭去,穷追尽处始飞回。”鹭鸶这样低等的生物,尚且有捍卫自己生存空间的本能和勇气,而南宋统治者呢?“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行走在江南山中,见梯田连天,想到淮河以北广大沦陷区大片土地荒芜,他写道:“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表示出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站在宋、金分界线的淮河边上,看到南飞的白鹭,想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的思念,他又写道:“一鹭南飞道偶然,忽然百百复千千。江淮总属天家管,不肯营巢向北边。”
“诚斋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诙谐,活泼跳脱。这又来源于杨万里对现实生活别有会心的领悟,以及对事物中所蕴涵的诗情诗兴极其敏锐的捕捉能力。杨万里的诗具有浓郁的乐观诙谐的情趣,充满令人捧腹的幽默感,而在幽默诙谐中又隐含着机智和理趣。他特别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进行生动的描述,凸现生活中蕴含的独特情趣。如《桑茶坑道中》之七:“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如《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铜钲。敲作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如《秋山》:“乌柏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当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些诗,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就和别人很不一样,写得生动逼真,意趣盎然。
语言通俗浅易是"诚斋体"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民间文学语言质朴,运用的口语多,杨万里非常注意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此外他还注意从其他方面广泛选择民间口语,据他自己说有三个来源:一是前代诗文中已被采用过的,二是方言口语中生动形象的,三是公文中带有行话性质的术语。因此,"诚斋体"诗的语言特别通俗浅近,生动活泼。比如他写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文字平白浅易却意趣丰富,看似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实则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杨万里创造的“诚斋体”,给因为学江西诗派而陷入窘境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当时有“四海诚斋独霸诗”及杨万里“执诗坛之牛耳”的说法。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的风格都保守或稳健。常熟构重诗人诗歌却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四时风光和生活中捕捉诗情诗兴,是“诚斋体”的一大特色。
来源:江西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杰地灵话创新》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下一:北宋庐陵知县——张激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