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6/21 11:26:30 访问统计:11741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欧阳修
先秦两汉的文风,是质朴自由的。然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却兴起了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为推行古道复兴儒学,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口号,倡导了颇具声势的古文运动,但浮靡华丽的文风并未匿迹,晚唐以后再度泛滥。宋初,在暂时承平安乐的环境里,文坛盛行一种浮华空洞、堆砌雕琢的“西昆体”,以及专写风花雪月的“晚唐体”和险怪艰涩的“太学体”。同时,科举考试中盛行以四六对仗句式为主的骈体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于当时”。于是,文道关系问题重新提出,柳开、石介等相继进行了革弊复古的努力,但影响都不大。直到欧阳修以巨大的胆略和魄力,领导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使之达到高潮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欧阳修既是宋词的四大开山祖师之一,同时又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4岁时父亲就去世,家中非常贫困,母亲用芦苇划地,教他识字。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以自己的政绩和声望,逐渐得到提拔和重用,晚年升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领袖的地位,是在整个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这种地位的确立和他对诗文革新所作的贡献有关。此前,宋初一些古文复兴的倡导者虽然向文坛积弊发起了冲击,但由于孤军作战,或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以及创作成就不高等原因,都没有形成有影响的运动。欧阳修首先提出了“文与道俱”的口号,认为文章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而文采则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只有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后世。因此,他主张“文以贯道”,即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文学创作,这样就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欧阳修注意到,整个社会文风的变化,和科举考试以什么样的标准评定文章水平有很大关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梅尧臣一道奉命主持进士考试,凡所写文章内容空洞、语言雕琢、险怪奇涩的考生,他们一概不予录取。有位叫刘几的江西铅山考生,特别喜欢写那种怪怪奇奇、艰涩难懂的文章,而且因此在考生中颇有些名气。这次考试,他在试卷中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几句话:“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阅后气愤地用红笔重重地从头抹到尾,并诙谐地续上了两句话:“秀才刺,试官刷。”又批上“大纰缪”三字,张贴出来,以做效尤。考试放榜之后,那些落榜的考生不服,等到欧阳修出门的时候,他们在街上拦住欧阳修的马,聚众起哄,欧阳修毫不动摇。
有趣的是,两年之后欧阳修再次主持科举考试,在阅卷时发现一篇内容充实、说理明白,同时又文从字顺的文章,考生名叫刘輝,他非常高兴,录取为第一名,到公榜时才知道,这人就是当年那位刘几。欧阳修先是愕然,进而惊喜,可见他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文风导向的努力,已有了明显的成效。
在科举考试中,欧阳修特别注意拔举那些文章写得通顺流畅、言之有物,能对天下大事提出有益见解的考生,“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就是在嘉祐二年的那次考试中,被他选拔出来的。之后他又结识了二苏的父亲苏洵,并通过曾巩认识了另一位临川才子王安石。从此,六大古文家共同崛起于宋代文坛,并且影响了一大批作家,终于开创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新局面。
欧阳修能够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还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有关。他的散文内容充实,语言平易,结构上又纡徐婉曲,摇曳多姿,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后唐庄宗乱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为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一般规律,告诫后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议论之中文笔摇曳,一唱三叹,风神绝世。他被贬官安徽滁州时,写的《醉翁亭记》,借写自己在醉中对滁州山水四时朝暮变化的感受,抒发在逆境中自得其乐的平和心境,行文骈散结合,文笔轻灵飞动,尤其是21个“也”字、24个“而”字的连用,使文章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妙不可言。其他如《泷冈阡表》《丰乐亭记》《秋声赋》《释秘演诗集序》等,也都是传扬千古的名篇。《泷冈阡表》是他为父母写的一篇墓表,刻成碑文后,用船运回老家沙溪,据说在经过长江时,江神钦慕他的文章,想一睹为快,风浪骤起,以致碑石坠入江中。待运送人员到达沙溪时,却惊奇地发现,石碑已被江神送回,端端正正地立在欧阳修父母的墓前了,碑上还水珠淋漓。这当然只是一则极富神话色彩的传说,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造诣和感染力量在社会上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改变宋初诗风的重要诗人。针对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空洞雕琢、题材狭窄的不良倾向,欧阳修的诗歌非常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国家大事。如《食糟民》便把“日饮官酒诚可乐”的官吏,与“釜无糜粥度冬春”的贫民对比,并对“我饮酒,尔食糟”的不平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宋初诗风的疲弱,他倡导学习韩愈的诗歌,强调气势和格调。他的诗,既有似李白豪放飘逸的一面,也有似韩愈好议论、重铺排、诗句散文化的一面,又有似其他唐代诗人平淡清新而又意味深长的一面,他在广泛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正如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的,欧阳修“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这些既使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同时也为后来宋诗风貌的形成,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令人钦佩的成就自然能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加上欧阳修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使他终于成了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并且领导这一革新运动取得了成功。
来源:江西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杰地灵话创新》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罗瓒和启轩中医学校
下一:杨万里:四海诚斋独霸诗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