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7/27 9:25:09 访问统计:9710
罗道撰
一代良医为民造福
罗瓒(1907年8月﹣-1949年9月),原名福春,字贻庆,号澄莹,吉安县油田镇灼下印冈村人(现楼下村)。青年时代,罗瓒考入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大革命期间,他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被认为激进分子。后来,他又响应党的号召,回乡搞农民运动,举办乡村小学,组织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罗瓒不敢回城复学。他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心愿,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此,他的志向转向了医学。
一九三0年,经亲友介绍,他随九江名医涂尧学习中医。一九三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得到教务主任、名医姚国美的赏识。迫于经济困难,罗瓒要求半工半读,由于姚老的慷慨资助,才得以专心攻读。之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留校继续深造,并参加了庐山研究班攻读经典医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南昌即将沦陷时,罗瓒收拾起行装,回乡行医。
罗瓒医德高尚,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精心诊视,效如应桴,对贫病患者,送医赠药,不取分文。同道之间,他认为应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而不应互相猜忌。他在医校教书时,不仅传医术,更注重教医德。记得一九四三年七月,在花桥启轩医校时,有一挑盐贩运者,因长涂跋涉,中暑昏倒于道旁。他发现后,请人抬于荫凉处,施用揪刮放血法,灌以射香、苏合丸,经抢救后,神志清醒,又再给以清暑益气药一帖服之而愈。他不但不取医药贷,还招待饮食,患者再三深表感激而去。类似情况,难以枚举。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虽然工作繁忙,仍每日坚持学习,长期不懈。他精心研读《内》、《难》仲景之书,遍览古今名家之言,故学识渊博,诊效卓越。如一九四九年春,吉水阜田陈某,系伪省府职员,患白痢半年,在南昌经省、市大医院及中西名医,久治无效,骨瘦如柴,迫不得已,回家待毙。后闻名向罗瓒求诊,以冀万一。经他详细诊视,认为系脾肾将绝,邪湿内蕴。于是用扶元缝脾,补肾化湿之剂。二剂有转机,三四剂后,遂能起床,十剂左右,即告痊愈。罗瓒亦因其屡挽危浅,被群众誉为“神医”。
行医中,罗瓒虽救治了不少危症痼疾,但看到有更多患者求医困难,自己精力有限,不能满足需要,遂萌发兴办中医教育之志,他毅然放弃优厚的诊费收入,与同窗毕业的胡澎群(解放后,为吉安市第一医院著名老中医,全地区三大名医之一,一九六八年病故)决定,创办一所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以解除群众病苦。这一设想,得到著名教育家罗道弘(解放后参加人民政府工作,曾选为省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吉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一九八四年病故)的支持,并提供办学房屋,协助筹募资金,因陋就简办起了一所中医学校。校名定为“启轩中医学校”,其含意是启发古代轩歧医学。
办学期间,罗瓒不取报酬,特别在教务主任胡澍群被土匪抢劫刺伤,不能继续任教时,他独担全校重任,事无巨细,均亲自操劳。这种忘我精冲,受到师生们的称赞。
启轩中医学校的兴办
办学期间,由于经费困难,仅购置了必要的教学用具和简单的生活设施。校舍借用罗道弘的私房,不付房租。除翻印讲义的书记员和厨工支领工资外,校长、教务主任及全体教师均不领工资,义务讲课,学校仅负担往来车费和在校伙食费。总务、文书由学生兼任。学生们多数家境贫寒,为减轻他们负担,学校仅收少量学杂费和讲义成本费,以维持日常办公开支。同时,学校组织他们开荒种地,改善生活。油料蔬菜,基本自给,学生们只需交口粮,食盐及燃料费。全体师生员工,虽然生活清苦,但精神都很愉快,工作学习都积极努力。
办学第三年,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动了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由当时吉安县参议会提议,吉安县政府补助了少量经费。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到一九四五年末,第一届学生毕业时,终因经济困难,中途停办。
兢兢业业培养中医人才
一九四二年一月,经公开招考,录取学生23名,二月中旬,开学上课。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医学史、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药、方剂、生理、病理、细菌、脉学、诊断治疗(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纲要、针灸等专业课,古文、公民、体育等普通课,共计21门学科。教材大部分采用原江西中医专门学校讲义,小部分采用古代名著及教师自编教材,以油印期刻为主,统一购买为辅。教师除由校长罗瓒、教务主任胡澍群长期驻校担任外,聘请全省名医姚荷生(现江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张海峰(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谢双湘(原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教师、当时的全省闻名的伤寒专家、五十年代病故)、杨志一(解放后任省中医药研究所主任、一九六六年病故)、当地针灸医生彭仲和(无锡针灸专业学校毕业,一九四九年病故),轮流来校讲专业课。教学方法,由基础到临床,讲完一门,再开一门,循序渐进。另聘深通古文的郭育琳(解放后,曾任井冈山报编辑,五十年代病故)讲古文课。考试方法,每讲一门,总考一次,中途则分阶段举行小考。毕业考试,则抽考主要科目,结合临床测验,评定学分。对经典著作、药性汤头必须熟背,其余科目,要求掌握主要精神。
由于教学上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考试、考核,保证了教学质量。第三、第四学年,暑期疾病多发季节,校长亲自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过四年的紧张学习,23名学生,除4人因故中途退学外,其余19人均学成毕业。
在反动政府统治时期,中医学校教育行政均不予备案。启轩医校,经辗转申请,终于在重庆的中央国医馆备案,毕业证书,由该馆加盖公章,学员按规定办理开业执照,取得行医资格。
解放前,伪中央考试院,于一九四六,四七两年,举行全国中医特别高考,合格的发中医师证书,该校有八名学生,分别在南京、南昌参加考试,录取六人,其中二人成绩列于全国特等、优等,录取人数,占当时全省总数之半。
启轩中医学校,办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在全省中医界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医老前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中医专家、江西中医学校杨阜寅教授在《江西中医药》(88年第六期)上载文指出,启轩医校是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的继续,该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也比较高,大部分达到中医师水平。全省有名的儿科专家、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副校长孙书伟主任医师,一九八七年九月来吉安视察工作时也说:“启轩医校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办出了出色成绩,造就了一批人才,全省中医界对该校主要创始人罗瓒,胡澍群表示深切怀念。”
医校毕业的同学,解放后,全部参加了国家卫生医疗工作,成为各地中医骨干。其中,姚玉兰在上海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彭云程在江西中医学院负责函授部工作(已故),曹师孔在吉水县中医院任名誉院长、主治医师,吉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道换任县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吉安县政协常委。李素躬任景德镇市第一医院医师(已故)。谢静明任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师(已故)。其余则在吉安、吉水、清江等县,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很大成绩,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启轩医校的师生,在学术上也作出显著成就。健在的姚荷生、张海峰二位老师,享誉国内外,曾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已故的杨志一老师,早年主办上海《幸福报》,其遗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罗瓒校长,三十年代在上海《医界春秋》杂志上多次发表论文,受到该刊主编张赞成的赞扬。他的遗著《伤寒六经表解》、《伤寒药性录》、《病理学表解》、《诊断学表解》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精华,《人体构造与生理功能》汇中西学术于一炉,《六暑歌诀讲解》则对近代南昌名医万益园辑录的六袭歌诀,有所发挥,对治疗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危急病有现实临床意义,已收录于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集——《杏仁医苑》一书中。教务主任胡湖群也在中医刊物多次发表学术论文,并应邀各地讲学,受到广泛好评。学员们也进行了学术研究,姚玉兰编写了《伤寒论评解》一书,彭云程出版了函授教材《中医学基础》,曾师孔、王明浩,罗道换等,在《上海中医药》、《浙江中医》、《江苏中医》、《江西中医药》等医刊,发表论文三四十篇,在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几十篇。另有多人也正在著书立说,总结经验。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自署“庐陵”的文人士大夫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