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9/13 10:32:11 访问统计:8017
论文天祥精神
肖君和
文天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的诗人。他留给我们的最大的遗产就是“文天祥精神”。
一
文天祥精神是体现在文天祥一生活动中的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文天祥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对此,人们是不会有什么疑义的。因为人们总是说,文天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且,事实上,文天祥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文天祥一生的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神圣的目标来进行,那就是爱国。从1256年到1274年,文天祥为“法天不息”,实现公道与直道之政而斗争时,想的是爱国,想的是用自己的言行来消除已经摆在国家民族面前的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这是他的思想的生动写照。从1275年到1278年12月,文天祥两次起兵抗元,历尽艰险而不曾有一点一滴的畏缩惧怕,想的是“救国难”,击民贼,为国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①从1279年1月到1282年12月9日,“楚囚一杯水,胜似九霞厄”,文天祥在元朝的监狱里、刑场上,跟敌人作了最后的斗争。这个时期,他想的更是爱国,“青山重回首,风雨暗啼猿,杨柳溪头钓,梅花石上尊。故人无复见,烈士尚谁言?长有归来梦,衣冠满故园。”②这里没有哀伤,有的只是对故友、故国的深切的怀念。正是这种深切的怀念之情、热爱之情支持着他,使他顽强斗争,表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显然,文天祥一生的活动,说明文天祥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层意思,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关于这一层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1)“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③宋末元初,蒙古贵族的大军大规模南进,每到之处都烧杀掳掠,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蒙元贵族的侵略压迫,这就是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勇于反抗压迫的革命传统的表现。有人说得好:“文天祥等人的爱国主义当时也许只是为了南宋,但其反暴御侮、自励自强的精神内核,却是整个民族文明的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其延续性和引发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对蒙元贵族的反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2)关于文天祥思想成因的研究告诉我们,文天祥之所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承继、接纳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天祥父亲文仪对他的教育。文天祥“幼且长”的时候,文仪就每天教他读书,他“要求文天祥兄弟写出的文章,必须有风骨,有正气。如果缺乏新见、骨气,便不高兴,风必维以法度”。文仪临死时,还嘱咐文天祥:“我死,汝惟尽心报国家”。⑤除了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之外,文天祥还接受了著名学者欧阳守道等人的教育。……经过教育、陶冶,文天祥接受、承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源于《易经》的“法天不息”的人生观,投入到拯救祖国的斗争中去。
二
文天祥精神的特性有四:自觉性、理智性、全面性和彻底性。
(一)自觉性。所谓“自觉性”指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行动都是自觉性的行动。例如,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以太皇太后谢氏的名义发给他的勤王专旨,十六日就“移檄诸路,聚兵积粮”,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去勤王。为了解决这五万人的生活需要,“公尔忘私,国尔忘家”的文天祥还毅然决定,“尽以家赀为军费”,⑥“以倡士民助义之心”。⑦这些爱国行动是谁也不曾强迫他做的自觉自愿的行动。第一次勤王行动失败后,1276年闰七月,文天祥又在南剑第二次起兵抗元。这第二次起兵抗元当然也是自觉自愿的行动。被元军抓获后,文天祥在狱中坚持斗争,就更是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理智性。所谓“理智性”指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行动都是建立在理智性,亦即理性基础上的行动。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是与他的哲学唯物主义特别是与他的‘法天不息’的政治观念联系在一起的”。⑧这“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法天不息”的思想,这“民胞物同与,何莫非已累”的政治观念,就是文天祥的理智性亦即理性的基础。换言之,文天祥的改革和抗元,是为“民胞”、“民物”,“全民”的利益,是为“救社稷,正天下”(文天祥语)。
正因为有了这种理智性作基础,所以,文天祥绝不愚忠。他被俘至燕京后,已投降元朝的皇帝赵显曾去劝说他降元。他一见赵显,便“北面拜号,乞回圣驾”。⑨弄得赵显说不出一句话来。不仅如此,当元朝博罗丞相问他:“弃嗣君(指降元的恭帝赵显)别立二王,如何是忠臣?”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德祐(恭帝年号)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国家)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别立二王,亦何不可”。⑩从这些事情上我们看到,“自孔子以迄宋朝的理学家,都倡导忠于君,文天祥则倡导忠于国,不是忠于哪个人”⑪这就有力地表明,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亦即文天祥精神是具有理智性的精神。
(三)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说文天祥的爱国主义表现是全面的,既表现在抗元这件事情上,也表现在改革图强上,更表现在身陷囹圄后的顽强斗争上。前面已经讲过,文天祥两次起兵抗元,是抗元不息的爱国英雄。然而,“人们只知道他的爱国在抗元,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的爱国思想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是他不仅要求改革,而且要求改革不息;不仅要求改革宋太祖、太宗制定下来的祖宗之法,而且要求一直改下去,直到实现天下为公”⑫文天祥的改革不息的思想,表现在他写的《御试策一道》、《缴奏稿上中书札子》、《己未上皇帝书》等文章中,这些文章不仅道出了文天祥的心音,而且“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时刻,各个阶级阶层的有爱国心的人的共同要求”。⑬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还集中地表现在他身陷囹圄后的崇高气节上。
(四)彻底性。所谓“彻底性”,是说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彻底的。这种“彻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天祥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不打折扣的,不为传统的“忠君报国”观念所影响。当元朝博罗丞相责其“弃嗣君别立二王”时,文天祥义正词严加以反驳;德祐皇帝赵显亲自去劝降,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这就是说,当宋朝君主还能代表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时,他是忠于君主的,而当宋朝君主已经投降敌人不再代表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时,他拒不屈从。显然,在文天祥的心目中“‘祖国’的概念是腐朽的赵宋王朝所不能代替的,在此意义上的爱国,可以说已超出了‘忠君’的涵义”,⑭是不掺杂其他成分,不打任何折扣的彻底的爱国。另一方面,文天祥为救祖国奋战了一生,真正是“一腔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殉国前还想到、念到祖国,赴刑场时,他唱起了怀念故国的歌;到了刑场,他面对故国所在的南方一拜再拜;临刑前,还索纸笔书两首报国的诗。
综上所述,有鉴于体现在文天祥的生活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自觉性、理智性、全面性、彻底性的特点,不是一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能比的,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它、界定它,这个新的概念就是“文天祥精神”。
三
文天祥精神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文天祥精神产生的土壤。关于文天祥生平的研究告诉我们,文天祥最爱读《易经》,在他的《病中作》中,还有“倦策吟诗杖,频烧读《易》香”的句子。文天祥在《题戴行可进学斋》中说过的一段话,也可以说明文天祥精神与《易经》的关系:“”乾称进德者三,而象曰:天行健,君子之以自强不息。圣人复申之曰:终日乾乾,行事也。君子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已矣(‘法天不息’)。进者行之验,行者进之事。进百里者,吉行三日,进千里者。吉行一月……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日行行(‘无一日可息’)固君子也。《书》曰:行之维艰。《语》曰:行有余力。《中庸》曰:利行;曰;勉行;曰:力行。皆行也,皆所以为进也”。⑮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天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一生都在斗争,从不停息的爱国者:文天祥精神之所以能够确立,与《易经》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完全可以这样讲,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唯物主义思想,促使他“法天不息”,奋斗不止,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精神。
第二,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给过文天祥以巨大的影响。文天祥殉国时,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篇《赞》是文天祥为激励自己为国捐躯而写的,它表达了作者对孔孟仁义思想的敬佩,也表明了作者与孔孟仁义思想,乃至整个儒家学说的不可割断的渊源关系。有人说,文天祥对“仁义”的解释跟孔孟等人对“仁义”的解释并不相同,不能根据那篇《赞》就说文天祥的思想与孔孟仁义的思想乃至儒家学说有渊源关系。这种观点,我不能苟同。诚然关文天祥说过“天地生物之心,是之谓仁”;“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天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⑯这种解释与孔子、孟子的解释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不是完全相同”不等于“不同”。张岱年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惟‘爱人’是孔子的创见”⑰“仁”的简明说法就是“爱人”。还有学者认为,“爱人就是仁的本质,仁的活的灵魂和内核。去掉‘爱人’,仁就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成了水中之月”。⑱“义”则是行“仁”,达到“仁”的最适当的方式⑲从“仁”的本质是“爱人”,“义”则是达到“仁”的方式的角度看问题,文天祥的仁义观与孔孟的仁义又有所相同、相似的地方。这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主要就是,热爱祖国,爱护“生民”、百姓。文天祥的思想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说明文天祥《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文天祥受孔孟思想影响的铁证,它表明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的确给文天祥以巨大的影响。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文天祥精神产生的土壤;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给文天祥的思想以巨大的影响。
四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⑳江泽民关于爱国主义历史作用的这段论述,也适用于文天祥精神。文天祥精神具有这样的历史作用。“历史上很少见像文天祥这样全面的爱国者,在爱国上,他可谓异军突起”,“在我国古代思想界,像文天祥这样把进步的哲学思想,进步的政治思想、爱国思想,融为一体,并且见之于行动,持之以常久的思想家,可谓凤毛麟角”㉑这种论述,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正如在前面论述过的,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亦即文天祥精神是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智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的爱国主义精神、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与改革、革新结合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然,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亦即文天祥精神,比起古代一般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说,更能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事实上,七百多年以来,在中华民族儿女中,“文天祥”的名字广泛传播,“文天祥精神”早已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代名词;七百多年以来,“文天祥”、“文天祥精神”已经与“正气”划上了等号。
文天祥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与中华民族共存、同在。
①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文天祥《指南后录·别里中诸友》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86页。
④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第8页,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⑤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2、2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⑥《宋史·文天祥传》。
⑦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
⑧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94页。
⑨《纪年录》注引。
⑩《纪年录》。
⑪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86页。
⑫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75页。
⑬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81页。
⑭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第10页。
⑮《文天祥全集》卷九。
⑯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⑰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第1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⑱杜任之、高树帜《孔子说精华体系》第19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⑲杜任之、高树帜《孔子说精华体系》第110页。
⑳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人民日报》1990年5月4日。
㉑万绳楠《文天祥传》第289页。
来源:《留取丹心照汗青》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略论文山精神与爱国主义
下一:文天祥四大名砚之谜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