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7/20 9:36:34 访问统计:8860
文天祥四大名砚之谜
高风
中国的古砚历史悠久,据传比纸还早,产生于春秋时期。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就解释为:“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倍受世人的喜爱。早在唐宋时期,研就成为文人墨客、皇宫贵族争相收藏之宝,刻砚、赏砚、藏砚成为当时时尚的社会风气。如今,砚台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高档的砚台能作为珍贵雅致的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特别是经名人篆刻或由名人鉴赏书铭和使用过的砚台,因其艺术性、史学性而更是中外藏家寻觅的珍品。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很多遗留民间的千古名砚都被世人收藏、传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我国宋代伟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两句壮丽诗文,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诺言。文天祥是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典范,历来受到人民的爱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纪念。而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像其它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对砚的收藏、选择和使用都非常讲究,特别是他使用过的几方流传很广的古砚、玉带生砚、正气砚(又名岳飞砚)、日月星辰砚、绿端蝉腹砚,称为文天祥的四大名砚,各具特色,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
“玉带生”砚
砚材采自广东肇庆端溪,呈紫色,质地细润。砚侧匝绕白色带纹一道,因名之曰“玉带生”。此砚高3.6厘米,长17.3厘米,宽5.5厘米。长圆形,式如舌状。砚面光素,室浅凹,池如半月。上方镌篆书“玉带生”三个字。周侧用篆书字体精刻文天祥自撰的砚铭:“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磷磷,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庐陵文天祥制。”在砚谱和其它有关造砚的记载中,称之“玉带生”而又名实相符的砚品极其罕见。这砚之腰际环绕一条白色、黄色或绿色的石脉,形如玉带。这条石脉属地质学上的方解石,由于与全砚的石质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而又美观悦目,所以“物以稀为贵”,令爱砚者高看一眼。
“玉带生”砚著录,最早见之于元代杨维祯《玉带生传》,“玉带生”是文天祥珍藏的一方一文述其故事:“玉带生”是文天祥珍藏的一方端砚,因其腰间有一条白色玉纽带,所以称之为“玉带生”。砚旁有文天祥所篆刻文44字:“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潾潾……庐陵文天祥制”。文中还叙说文天祥生前以端砚“玉带生”转赠谢翱,有嘱语,令谢翱终生感念不忘。文天祥殉国后,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谢翱携砚赴浙北桐庐山中,在文天祥的忌日,与思齐、严侣等登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写下了永垂千古的名篇《登西台恸哭记》。文中说:“余恨死无以借手见公,而独忆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玉带生”一直伴随谢翱流浪吴越各地,谢翱隐居于桐庐月泉精舍,曾用“玉带生”砚秘写《南史帝纪》、《灯传》等文。谢翱去世,葬于子陵钓台之南,其砚下落不明。六十年后,元至正十六年(1356),杨维祯司理睦州,道出桐庐,谒严子陵祠,吊谢翱荒冢,并访其遗迹,于月泉尘垢之中无意发现了玉带生砚,大喜待如上宾,置于“七客者之寮”,厮守至终。元末战乱,杨维祯避居海上,写了《铁史》若干卷,用的便是“玉带生”砚。杨维祯去世,砚又不知去向。清初的著名学者朱彝尊曾见到“玉带生”铭文的拓本,他在《书拓本玉带生铭后》一文称此砚“石产自端州,未为绝品,其修扶寸,广半之,厚又微杀焉”,“旁刻以铭,书用小篆,凡四十四字。”朱彝尊并作《玉带生砚歌》:玉带生,文信国所遗砚也,予见之吴下,既摹其铭而装池之,且为之歌曰:“玉带生,吾语汝:汝产自端州,汝来自横浦……”
数百年后,清康熙时“玉带生”重现民间,为清代苏州巡抚宋荦所得,后敬献乾隆皇帝,最后被乾隆帝编入《西清砚谱》,列所收240方砚中的第71砚。乾隆又在另一侧加刻了一首“御铭”,其中有“激切尽节易,从容尽节难”这样对文天祥高度评价。砚背复又刻上了乾隆写下的《玉带生歌》。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文天祥“玉带生”砚的重视。但过了不久,玉带生砚又流落到了民间。清人平步青在《彼外擂屑》卷二中就记载了此事:“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吴文节公文铭抚江西,疏请以文信国公从祀至圣庙廷,盖由信国十九世孙瑞昌东川方伯柱之请。方伯复校刊《文山集》二十一卷行世,又以重价购得玉带生砚及青原寺诗琴藏于家。发逆(指太平天国),琴拓本尚多有之,琴与砚不知存否?”后在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有著录:玉带生砚,乃端州产,石质非上品,以砚有白线一痕,故名,为宋文天祥故物,谢叠山、黄石斋均曾宝藏。道光时,归吴人某。同治时,“粤寇”李秀成陷苏州,颇嗜书籍古玩,亦珍储之。合肥李文忠(李鸿章)公克苏州,得此砚,传三世。后藏伟侯袭侯国杰家。据此文记载,玉带生砚民国初期都在民间流传,后不知何因又入皇宫了。值得庆幸的是,玉带生砚几经战乱,流落各地,最终得以保存在北京故宫。但在解放初期,时局动乱,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玉带生砚连故宫很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迁往台湾(故宫文物南迁),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玉带生砚也是文天祥四大名砚中现唯一存世的稀世名砚,实在幸矣。
正气砚,又名岳飞砚
砚为长方形,呈紫色,背后镌刻着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手书的“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字砚铭。岳飞被奸相秦桧杀害后,此砚几经辗转,后为爱国诗人谢枋得所收藏。谢得此宝砚后,在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谢枋得记。”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是同科进士。这两位“同年”,因理想和志趣相同,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咸淳九年(1273)十二月十三日,谢枋得把珍藏多年的岳飞端砚送给诗友文天祥,以寄托自己对文天祥的殷切期望。文天祥接到此砚,欣喜异常,爱之如珍宝、他理解谢枋得的情意,于是也在砚侧镌刻铭文存念:“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又自撰铭曰:“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此砚流到清代道光年间,被东阳令陈海楼履和于都门市上得之。
光绪甲午年(1894),此砚被安徽督学吴鲁(清代状元)在皖南所得。获此宝砚。吴鲁极为至喜,并将自己的堂号“肃堂”改为“正气砚斋”。吴鲁在他的《正气斋文稿》中亲笔记录:“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字之铭,旁镌文信国(文天祥)之跋,下镌谢叠山(谢枋得)先生之记。三公皆宋室孤忠,得乾坤之正气者也。旧藏商邱宋谩堂先生家,因名之曰正气砚。甲午秋,余得之皖南,如获重宝。”吴鲁获此宝砚,揣摩了18年。吴鲁逝世后,正气砚由在老家晋江县钱塘村的儿子吴钟善保存,遂将自己的书斋名改为“守砚庵”。他在《守砚庵记》一文中写道:“先君尝得岳忠武遗砚于皖南……旧藏商邱宋氏,以正气名其砚,先君因以名其斋。钟善编次先君遗文,又以正气研斋名其集,亦先君遗志也。其石则端州产地,纵九寸有奇,形圆而椭。”此正气砚被吴家收藏了数十年后,在文革期间,离奇失踪,从此下落不明。现居香港的吴鲁四世孙、著名书法家吴紫栋先生曾刻了一方闲章“家藏岳飞砚五代七十二年。”据吴鲁五世孙吴绶育称,现民间流传的关于正气砚的下落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正气砚被当地人藏起来了,砚台可能还在泉州;二是有人向他北方的老家博物馆捐献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有三百多件是从吴鲁后人家中出来的,那方砚台可能就在其中;第三种说法是:正气砚目前可能流失日本。
据前两年的媒体报道,在海外的吴鲁后人,他们十分关注正气砚的下落,愿意为寻找正气砚出钱出力,愿意花重金购回正气砚,然后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也期待着此宝砚能重现天日,了结吴家的心愿。以慰宝砚的三位主人:民族英雄――岳飞、谢枋得、文天祥。在反抗强敌的斗争中,他们都保持了清白操守,忠于国家和民族,其事迹流芳后世,谱写了人间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之歌。
日月星辰砚
据民间流传,此砚为文天祥四大名砚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方石砚,既不是端石,也不是歙石。此砚石充满灵气,集天地宇宙之精华,自然生成日、月、星辰之天然奇妙的石纹,所以称之为“日月星辰砚”;并且星日交辉,云霞密布,变化万千,大地山河,时隐时现,美不胜收;还有那奥妙无穷的阴阳太极图等自然纹饰。此砚因长期流失民间,而未见更多的史料记载,并且很少被人知晓,现仅见晚清湖南《醴陵县志》文物金石卷作了专版长篇记载:文信国(文天祥)公遗砚:此砚光绪年间由萍醴交界老关,一农民掊土所得,后被醴籍知名人士张乐颖收藏,砚长5寸,宽2.5寸,质细腻微白,砚天然生成日、月、星辰、太极图等天然奇妙的石纹,砚侧镌刻着文天祥自撰的砚铭:“瑞石成文,星辰日月,不磷不缁,始终坚白,文天祥识。”显然,文天祥这则砚铭,似乎与正气砚砚铭有很深的渊缘关系。“不磷不缁,始终坚白”,“磷”乃薄的意思;“缁”与淄同义,即黑也。“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春秋《论语阳货》:“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以其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瑞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盘石坚,抗元卫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拜观此砚石,确认为文山旧物,激动不已,特对此宝砚撰长篇的《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以咏其事。在《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谭嗣同全集》就收录其“《文信国公日月星辰砚歌》”序云: “砚藏醴陵张氏,长五寸,广半之,质细腻,微白,圆晕径寸,黑白周数重,中微黄,又中则纯白。圆匀朗润,皎若秋阳。星二,一径分,一半之。背晕益大,黑白纷错,宛然大地山河影。太极图一,径二分,赤白各半。余类云霞类沫者,乍隐乍现,莫得名目。右侧镌铭曰:“瑞石成文,星辰日月,不磷不缁,始终坚白。”末署文天样识。昔杨铁崖以七客名寮,玉带生居其一,吾不知视此奚若?而铁崖不务细行,厥号文妖,张氏宝此砚,尤愿有副此砚也。余旧蓄信国蕉雨琴,亦旷代罕觏,行出相质,而诗以先焉。天地既以其正气为河岳,为日星,复以其余气为日月星辰之怪石,河岳精灵钟伟人,伟人既生,石亦出,吁嗟乎?石不自今日而始,石亦不自今日而终,信国与之亦偶逢,遂令千载见者怀清风,当年喋血戎马中,与尔坚白之质相磨砻,方谓事定策尔功,天抠一绝徒相从。天枢绝,坤维裂,潮无信,海水竭,御舟覆,崖山蹶,丰隆伐鼓呼列缺。云师狂奔风烈烈,双轮碎碾蔚蓝屑。万星尽向沧溟灭,竹如意断冬青歇。叠山之外谁见节,斯时日月星辰安在哉。赖此片石,独留不夜之星辰,长明之日月。”
在《新戊戌变法》一书第二十三章远交近攻篇中,介绍谭嗣同立志报国事迹,并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倍加钦佩。他还一直珍藏文天祥生前弹过的“蕉雨琴”,并为文天祥用过的“日月星辰砚”作歌以励其心志。晚清湖南著名教育家,藏书家、金石鉴赏家吴德囊对此砚也曾作诗多加赞美:“星日交辉炳陆离,文山旧石尚留遗。黄冠未遂人长往,古谊忠肝砚可知。非歙非端未识名,应奴凤咮隶鸲睛。骥牛同皂无良伴,石友宁忘玉带生。” 晚清湖南著名诗人彭显荣也题诗赞云:“空拳支柱济时艰,一去孤臣竟不还。那有黄冠归故里,要留碧血在人间。摩挲片石精英在,往复遗篇涕泪潸。日月双悬照万古,争光南渡几文山。”此砚流传到民国时期被醴陵著名陶瓷艺术家阳卓湘先生花数百两黄金购之收藏。后不知何时此奇砚散失,至今杳无音信,仅存一文字拓片存世矣,实为痛心。
绿端蝉腹砚
此砚质地为绿端石,长宽各三寸有余,用墨处微凹,像一蝉腹,而称“绿端蝉腹砚,”因长期流失民间,而未见实物及有关文字拓片,又少见有关著录,只是民间传闻较多。据传文天祥英勇就义后,最早为坚持抗元的爱国志士、著名诗人谢枋得所得。谢枋得在砚的左沿边至顶部,镌刻着自撰的铭文:“文山攀髯(去世)之明年,叠山流寓临安,得遗砚焉。忆当日与文山象戏,谱《玉厝金鼎》一局,石君同在座。右铭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苌弘骨。’”铭文记述了得砚的经过,回忆了早年与文天祥弈棋的友谊,最后用春秋时周大夫袭弘被杀后,其血三年化为碧玉的传说,称颂文天祥抗元救国不畏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精神。此砚后因战乱而失落于杭州临平镇附近河中,至清代乾隆年间为渔民所网得。诗人王仲翟闻讯前去求购,后来又将它转赠给“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袁枚得到此砚,宝之,配合珍藏,还特为此砚作诗一首以咏其事。清嘉庆四年进士江之纪撰《文信国绿端蝉腹研歌》“黄冠不返燕山客,柴市风霾蔽天黑。剖将径寸夷齐心,染出一方天水碧。古人却聘逃临安,有叟西台击竹还。相逢静听啼鹃哭,石君洒泪比人寒。斜飞半角都安在,朱鸟魂归朝局改。母妃难补女祸天,帝子谁填精卫海。会稽山南宝气空,妖僧一炬烧云红。六丁独报石君去,多年稳卧冯夷宫。老渔大笑呼君起,有似蕤宾跃池水。清光耿耿照秋霜,错道文山犹未死。吁嗟乎!文山到今原不死,可惜青松研赵承旨。”
在晚清的《清稗类钞》记述,袁子才藏绿端蝉腹砚文:文天祥绿端蝉腹砚,修广各三寸余,受墨处微凹,底圆而凸,象蝉腹,沿左边至顶,刻谢翱铭云:“文山攀髯(去世)之明年,叠山流寓临安,得遗砚焉。忆当日与文山象戏,谱《玉厝金鼎》一局,石君同在座。右铭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苌弘骨。”款识“皋羽”二字。袁子才贮以檀匣,而识原委与匣盖:“乾隆丁未十二月,杭州临平渔父网得此砚于临平湖,王仲瞿舟过相值,知为文文山故物,以番钱廿元得之,转以见赠。余仿竹垞咏玉带生故事,袁枚记于小仓山房,时年七十有九。”此砚被袁枚收藏后,后来就不知去向,也未见图片及文字拓片存世,至今也无任何消息矣。
来源:《不愧庐陵》书稿
(作者系北京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所长)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论文天祥精神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