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胡琴
邮件:wtx1236@163.com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敦厚镇
网址:http://www.jaxwtxjng.com
发布日期:2023/10/27 9:38:25 访问统计:9839
两赴朝鲜 为国捐躯--罗春生
作者:康美权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4名作战师师长殉国,他们分别是:罗春生,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李雪瑞,志愿军67军200师师长;王珩,志愿军炮兵8师师长;张庆和,志愿军空军航空兵2师师长。四位师长两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两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三位是志愿军陆军师长,一位是志愿军空军航空兵师长。其中,一位是吉安县人,他就是罗春生。
“红小鬼”闹革命
在吉安县油田镇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大型雕塑:迎风招展的旗帜下,军民并肩,凝视前方。雕塑底座上,“永远跟党走”的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抗美援朝烈士罗春生的故乡。
油田镇位于九龙山脉南麓,距县城70余公里。这是一块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圣地,绿水青山辉映着先烈的英灵,滔滔同江激荡着英雄的交响,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油田是吉安最早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地区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油田镇为延福革命根据地,发生了“延福暴动”等载入党史的革命事件。1930年2月,红四军前委与赣西赣南两特委和红五、六军军委发布建立江西苏维埃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命令,要求动员赣西南150万群众配合红军主力攻打吉安。
1930年3月,时年14岁的油田镇盘田村少年罗春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军江西独立3师独立团的一名“红小鬼”,从此踏上了血与火的革命征程。
1931年12月,罗春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保卫局科员、红二师第五团特派员。他和其他红军战士一道,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五次“围剿”,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过群峰峻岭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历经种种艰险,于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
1937年3月,罗春生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历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关中独立1营副营长、营长、独立3团副团长,在关中分区负责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抗战胜利后,罗春生随部队挺进东北,先后任辽东军区警卫团团长、独立2师5团团长、通化军分区参谋长、东北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40军153师副师长、118师副师长、120师师长、118师师长等职。沿着第四野战军胜利的道路,他带领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两赴朝鲜战场
1950年,罗春生率志愿军118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罗春生不避艰苦,翻山越岭,亲自带领部队打击敌人。温井战斗,他指挥一支英雄部队,担任切断敌人退路的艰巨任务,获得了辉煌战果,在连续战斗中又以猛插围攻的迅速动作严重地打击了美军骑一师,首先获得了我军入朝对美军作战的战术经验,特别是关于歼敌炮兵的经验。后来,指挥部队由北向南,历经五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追歼敌人直至汉江南岸。
1952年5月初,部队经过整训后,罗春生又光荣地接受新任务,重赴三八线,接替兄弟部队防务,打击敌人。罗春生率先遣队去马良山英雄阵地,并亲自深入前沿阵地熟悉情况。马良山,位于开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水郁市地区,是临津江北岸江湾地带的主要制高点,主峰海拔317米,又称317高地。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在这里同敌人进行了持续、艰苦、惨烈、反复争夺的攻防战而闻名。
就在罗春生准备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不幸于5月15日,在涟川前线突遭敌机空袭,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后牺牲,年仅36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罗春生二级国旗勋章。
时任118师政委的张玉华曾写过一篇《悼念亲密的战友罗师长春生同志》的文章,文中称,“罗春生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指挥员,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优良的战斗作风。在我和他相处的日子中,对我影响和帮助甚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特点是:在战斗上执行命令坚决,处理情况果断,不管担负什么艰巨任务,从未叫苦,每次战斗,总是主动要求任务,积极靠前。在工作上,富有朝气和进取心,做事干脆,说干就干,毫不拖拉,经常表现出紧张愉快的情绪。一切活动,他总是走在前面,积极工作,提前完成任务。在政治思想修养方面,待人态度热情诚恳,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凡是与他相识的人,总是使人感觉和蔼可亲,都乐意和他接近。民主作风很好,使下级能够及时提出意见,对正确的意见便立刻采纳,善于发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他的学习精神非常好。很重视时事学习,经常看报纸。五次战役后自动学文化,每天坚持两小时以上,肯用脑子钻研。在学算数的时候,有时遇到一个难题,考虑一小时以上,非搞通了不休息,两个月内便达到高小一年程度。平时还抓紧空隙,学习军事业务,每次部队到了新的武器,或者介绍兄弟部队的经验,不论天热路远,他都要亲自去检查和研究。他经常警惕自己说:‘不学习就会掉队的!’”
战友撰写碑文
1954年1月,罗春生烈士的遗骸由朝鲜新宫洞移葬回祖国。他所在的40军军长温玉成、副军长邓岳、政治部主任李伯秋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碑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春生同志一贯英勇善战,勤奋工作,待人诚恳,善于团结部署,生活朴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种种美德,可谓二十余年如一日,今特将其遗骸由朝鲜新宫洞移葬于祖国原野,深埋先烈忠骨,先烈勋绩永垂史册,春生同志永垂千古。”
翻开盘田村的族谱,首页张贴着罗春生烈士的照片。1952年4月,罗春生和同参加抗美援朝的侄子罗伟取得联系时,曾满怀期待地对罗伟说:“等打赢这场仗,我就回家乡去看望父老乡亲。”罗春生牺牲后,回家乡看看成了他未完成的夙愿。但罗春生和罗伟叔侄一道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事迹,一直在当地传为佳话。
罗惠诚是罗伟的儿子、罗春生的侄孙。他时刻用爷爷和父亲的事迹激励自己和家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罗惠诚曾担任油田镇花桥小学校长。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常常向前来村里参观的游客和村民的孩子们,讲述先辈参加长征和抗美援朝战争英勇杀敌的事迹。
来源:井冈山报
编辑:刘丽芳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