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8/17 11:48:49 访问统计:18264
刘文源
一、先世
文天祥是什么地方人?他的祖籍在何处?关于这个问题,《青原山志》谓:“石窟为文氏祖居,竹屋先生文仪士表始徙富田。”①现在永和一带地方还流传着这样的话:文天祥是“石窟养(生),富田长。”
在江西吉安地区,对于这个记载和传说是确信不疑的,没有听到什么异议,而为人们所公认。但考察历史,这个记载和传说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繇成都徙吉,五世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繇永和徙富川。”②《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简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祖正中徙富田。”③
①《山水道场·永和》。 《青原山志》卷一。清康熙八年(1669)本。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万有文库”本)。
③《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一九八O年,吉安县发现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纂修的《文氏通谱》和同治五年(1866)纂修的《富田文氏族谱》(两谱对文氏世系记载相同,为叙述方便,把它们简称为《文谱》),进一步解决了文天祥的祖籍问题,为研究文天祥的家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文谱》记载,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人,其先世由四川迁来。其始祖为文时,时字春元,原为成都人,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时方弱冠以武功授帐前指使轻车都尉。后带兵攻下洪州,留镇江西。史籍说他“廉以律已,宽以御人,为治崇简尚功,军士怀服。”①常巡郡邑,至吉州永新县,寓通判袁公宅。袁公奇其才,遂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后)晋灭(后)唐,时不愿臣事石氏,于是把家定居在丈人的家乡——永新北乡钱市坑东上陂,过着隐士的生活。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初二日,以疾卒于家,年逾六旬。
①李春:《唐指使公传》,见《文氏通谱·文献·世显祠文辞》。
时的儿子名环,字仁玉,后唐上舍十一府。孙子光大,字正源,宋开宝元年(968)由国监上舍赋魁,授承事郎、郴州判官。光大有四子:彦纯、彦本、彦彬、彦华。老大彦纯,讳世基,雍熙四年(987)中十四漕元,任蜀新都主簿,诣成都省祖,升授迪功郎、桂阳令。他辟居钱市里首固塘夏山,为固塘开祖。
淳化三年(992),彦纯赴桂阳任职,携二子(卿、小山)路过吉州,卿爱庐陵永和山水秀丽,于是留下寓居永和凤冈。至道元年,卿中拔萃异科进士,历官至吉州刺史。任满致仕,辟凤冈石窟秀水居之,名其地曰文家庄。卿字春暘,庐陵永和文氏始祖。但论世系,他是吉州文氏第五世。
卿的儿子名蒙,字养正。他袭家秀水,增广基业。《文谱》说他“博古知今,轻财重义,远利名,乐泉石。”①蒙的这种性格和志趣必然会影响着后人。直接受其影响的,是长子炳然(二子焕然、三子煜然)。炳然讳奎炳,是绍兴年间(1131—1162)庐陵地区的博学之士。他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开馆于富田,连“丞相周必大亦从之游”②。文从修在《重修先祖信国公大忠堂记》中,把他作为富田文氏的户肇基者:“始祖炳然公自永和徙居富田,历七世而我太祖信国公生焉。”③文凤翔所撰写的《重修通谱序》亦云:“太祖炳然公由永和卜居富田魁巷,传七叶生文山公。”④
不过,《文谱》不是把炳然,而是把他的儿子正中作为富田始祖:正中“有学不仕,因爱富田山水明秀,徙居之,为富田祖。”胡芳在《富田文氏六派合谱叙》中也说:“凤冈儒士炳然公开馆于富田,爱其山水明秀,命子正中居之,是为富田基祖。”⑤但论世系,他是吉州文氏第八世。其子利民,和祖、父一样,“习先世儒业,乐龙川林泉,悠然自得,终其天年。”
①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均出自《文谱》世系图。
②蔡平:《富田文氏宗谱序》,见《富田文氏族谱》和《文氏通谱·文氏历代族谱序文》。
③⑤《富田文氏族谱》。
④《通谱·文氏历代族谱序文》。
利民子安世,字显道。他虽然没有做过官,但因为文天祥的关系,死后赠太保邢国公。妻刘氏,是富田锦溪大理评事刘泳明的女儿,赠邢国夫人。安世有二子:长曰时习,次曰时用。时习字仲济,有子三:行、仪、信。时用字仲和,无后,以仪为嗣。仪是文天祥的父亲,所以本生祖时习封少傅,祖母梁氏封太夫人;时用赠太傅永国公,妻邹氏、继刘氏赠永国夫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们结论:文天祥的先世为四川成都人,后迁居吉州永新县,再徙庐陵县永和镇,最后往南定居在淳化乡之富田。富田又名富川、龙川、龙溪。相传宋盛时,富田有九街十八巷,文氏卜居中市魁巷。他们这一个宗族,称为“文氏固塘富田派”。其中居永新者,称禾川族;居富田者,称富川族。文天祥属于这派宗族世系中的第十三世。
写到这里,还要说明几句:《宋史·文天祥传》云: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①。文天祥在《生朝》诗中,也说过“田园荒吉水”②的话。但在许多诗文中,文天祥又自称是庐陵人。现在出版的一些辞典和文学史著作,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吉水县人,有的说是吉安县人,还有的说是吉安市人。到底哪一说对呢?经实地调查,文天祥出生在今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文家村。据《庐陵县志》、《吉水县志》和《吉安府志》的记载,现在的富田,过去属于庐陵县淳(同治元年避讳,改“淳”为“纯”,也有的写作“舜”)化乡;而淳化乡在南唐、北宋时,又属于吉水县(那时叫顺化乡)。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庐陵县用同水乡易吉水县之顺化乡。文天祥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顺化乡归庐陵县管辖已有一百四十四年。所以即使在南宋,文天祥也应该是庐陵县(今吉安县)人。大概修《宋史》的人,没有注意到两县已易地的情况,因而还是按照原来划分的行政区来写,以致后人对这个问题争论不清。
①《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吟啸集》。
二、父母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又号竹居,乡称君子长者。嘉定八年八日二十四日(1215年9月19日),出生在一个几代末入仕途的家庭。传说他幼颖慧,读书过目即通晓大义。稍长,更肆力于学,广泛探求各种知识。《吉安府志》说他“读书夜以继日,每有所抄录,挥汗呵冻弗辍。以疑来质,援据解析,十不失一。人称为‘博学’。”①
文仪喜欢读书,而鄙视功名。他热爱祖国文化,广泛搜寻各种典籍;有时手头拮据,甚至不惜典衣以购。李爱梅说他“散尽黄金为买书,时人笑我太疾愚。”②欧阳守道赞扬他“卖尽黄金金只爱书”,“到处逢人说老苏”③。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也说:“先君子……嗜书如饴,终日忘饮飧。夜擎灯密室,至丙丁或达旦。……蓄书山如,经史子集皆手自标序无一紊,宋黄勘点,纤屑促密靡不到。至天文、地理、医卜等书,游鹜殆编。”④
①《人物志·文苑传》,《吉安府志》卷三十二,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②李爱梅:《挽文朝奉》,见刘瑁编的《诗苑众芳》。
③欧阳守道:《挽革斋先生》,戴《文氏通谱·文献·太师革斋诗文》.
④《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江万里在《革斋先生墓铭》中,定得更加具体,“君殆捐世俗所争,雅不问家有亡,惟屏独一室,哦昼讽夜,寝失期。会务为周览,编学阴阳医卜,殊方异流,丛然靡所,不究心思,挺出命文,漂疾诸子。在亲侧读书,互畅交阐,讲贯绎绎不休。乡州善士必备礼请托,以教其子。访买群籍,上该千世,与凡百家,触目襞积,至是费几尽其先畴,至典衣粥珥,一簪不遗。君方以书益多,见闻益高,远漫水作明日计。意度悠悠,任物赴成,与所过逢,杯酒流行。言谭赏笑,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①
在情趣方面,文仪特别喜爱竹子。他的访屋依竹而筑,室傍竹而居。其号:“竹居”就是因此而得名。文明叟有一首《竹居》诗写他:“竹以比君子,庭栽栖凤枝。琅玕浮户牖,翡翠荫阶墀。直节森犹束,虚心炯自持。宫商如可协,栽管月中吹。”②竹与梅、兰、菊,号称“四君子”。文仪爱竹,洁身劲节,这对文天祥的品德和节操,具有陶冶作用的。
文仪“天韵冲逸,神情简旷”③,寄情山水,浩歌纵弈,故《庐陵县志》和《吉安府志》把他载入《文苑传》。据地方志记载,他气质端重,进止如有尺寸;为文自出机杼,云行水流,中年文气益加浑厚温醇。他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清代庐陵人胡友梅编辑的《庐陵诗存》,保存了他写的一首《咏雪》诗:“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梨花寻不见。昨夜青山玉裹头,今朝绿水银妆面。”此外,还保存了《题杉山福兴庙》中的两句残诗:“红日丽天掀雾幕,白云归洞见山屏。”④
①《文氏通谱》。
② 文氏通谱·文献·太师革斋诗文》。
③ 文天祥:《敬书先人<题洞岩观)遗墨后》,《文山先生全集》卷十。
④《庐陵诗存》卷三,清光绪十三年(1887)石阳书院刻本。
文仪尝说:“滞学守固,化学来新。”①主张革新创造,反对停滞守旧,所以人们称他革斋先生。直到现在,民间还赞传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教师,吉、赣诸县慕名而欲师事之者甚众。不过,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不多,现在仅发现赣县白路乡颖川塘《陈氏族谱》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文丞相之父大人革斋先生遨游吾地,吾祖见其才思翩翩,威仪抑抑,遂隆为而宾之位,命三子而受学焉。”②宝祐三年(1255)乡试以后,文仪送子赴京参加礼部应试。路上大概受了点劳累和风寒,加上三子霆孙早夭的悲恸,到京后便生病了。第二年二日,礼部开榜,天祥和璧同时登第;五月殿试,天祥又中了状元。但这样大的喜事,都没能减轻文仪的病情,终于在五月二十八日病逝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才四十二岁。祥兴间,赠太师惠国公。
①《文仪传》,《吉安府志》卷三十二,清光绪元年刻本。
②转引自刘胜尧、谢根华《文天祥在颖川塘的传说》,见《赣南文艺》1982年第3期。
父亲的品行和才学,从小就给文天祥以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父亲,天祥是很敬尊的。文仪去世不久,他就写了一篇《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叙述父亲的生平经历及品德、才学和爱好,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的感情。潮阳兵败被俘后,他回忆起父亲的教导,写了两首《先太师忌日》的悼诗,抒发了对父亲的哀痛和怀念之情。特别是北行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他即开始绝食,准备死于家乡庐陵,以尽忠孝之道。为此,他特写了一篇《告先太师墓文》,遣人(孙礼)驰归,祭奠父亲墓前。祭文以民族大义,向九泉之下的父亲解释说:“自古危乱之世,忠臣义士,孝子慈孙,其事之不能两全也久矣。我生不辰,罹此百凶,求仁得仁,抑又何怨?幽明死生一理也,父子祖孙一气也,冥漠有知,尚哀鉴之。”①
人们都承认,文天祥既是民族英雄,又是爱国诗人。作为诗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益于父亲的熏陶;但在抗元事业上,是母亲的支持,给了他以巨大的力量。据文璧《齐魏两国夫人行实》②记载,文天祥的母亲叫曾德慈,嘉定七年十二月十四日(1215年1月15日)生于泰和梅溪。端平元年(1234),她二十一岁,同文仪结婚。两年后,生了天祥,又过两年,生了璧再过两年,生了霆孙。三十五岁的时候,还生了天麟。此外,还生了三个女儿。年老的家婆需要照顾,众多的儿女需要抚养,繁杂的家务需要操劳,这一切,她都默默地承受下来了。特别是丈夫死后,她的负担就更重了。他,延师教子,卖 珥给费用。文天祥起兵勤王,她支持儿子毁家纾难。文天祥率兵抗元,她随部队辗转各地,历尽千辛万苦,和广大人民一道忍受着战争的灾难。可她“虽兵革纷扰,处之恬然”。③
①《吟啸集》,《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②此文载《富田文氏族谱》和《文氏通谱》,《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八“拾遗”也收入。
③《集杜诗·母第一百四十一》,《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文天祥的部队在永丰空坑被空军击溃,她和孙子道生脱险奔汀州。残酷的战争环境,紧张的战斗生活,使文天祥无暇侍奉母亲,甚至还很难保证母亲的生命安全,所以只好由弟壁迎往惠州赠送。但不久后,部队转战到广东,他特进兵惠州,看望了母亲和弟妹。当时文天祥开府潮惠间,所以母亲和璋弟又来了部队,同他生活在一起。祥兴元年(1278)八月,崖山行朝授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同时封浩其母为魏国夫人。可是不幸得很,在当时的一场瘟疫中,曾德慈于九月初七日病逝于船澳文天祥行府所。文天祥由于民族重任在肩,戎马倥偬,无暇处理母亲的丧事,只好由弟妹奉枢赴惠州安葬。为此,他内心感到十分不安。但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他深深懂得:“古来全忠不全孝,世事至此甘滂沱。”①他诊断自己参加抗元斗争,尽忠于国家和民族,是母亲教育的结果:“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亲。及泉会相见,鬼神共欢喜。”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按月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文天祥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伟大爱国者,不应忽视父母平时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早在元初,著名画家郑思肖就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文丞相叙》中写道:“昔公文天祥天庭擢第,唱名第一,出而拜亲。革斋先生留京师,病已亟,命之曰:‘擢汝为状头,天下人物可知矣。我死,汝惟尽心报国家。’母夫人遭德祐变故,逃避入广,又尝教公尽忠。故公始终不违父母不训,尽死于国家,无二心焉。”③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文天祥“儿时爱读忠臣传”④。这样,就使他从小懂得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更加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因此,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能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献身于民族的抗元事业,为国尽忠到底。他的年老的母亲,对此不但无怨言,而且还积极予以支持和鼓励。这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母子关系,是中华民族的最可贵的伦理关系。它在今天,不是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么!
①《吟啸集·哭母大祥》,《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②《吟啸集·邳州哭母小祥》,《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③ 杨德恩《文天祥年谱》“附录”收有此文,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④《吟啸集·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三、兄弟
文天祥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一。老二文壁,字宋珍,号文溪。生于嘉熙二年(1238)三月初三日,比天祥小两岁。小时候,他与兄一起读书,宝祐三年(1255)同中乡举,翌年礼部同奏名。开庆元年(1259),天祥送他赴延对,举进士。
壁在宋时,初授迪功郎、临江府司户参军。后改官瑞州新昌县,签判宁海军通判,办浙江安抚司。升制置主管机宜文字司存,改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除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差知惠州。寻升直宝谟阁,知梅州军州,复由兵部郎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寻除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江西路转运副使。最后官至权户部侍郎、广东总领兼知惠州。从这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壁的仕宦生活是顺利的,没有走过坎坷不平的道路,更没有在风浪中沉浮。
也许和这条仕宦道路有关,壁不象文天祥那样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元兵不断南侵的情况下,他不作任何抗战的准备,而是当个糊途官。《庐陵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应与之偕。屡劝壁修城堞,连楼橹,职刍茭粮,储以严守备。壁易其言。及元兵至,竟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南遯于东莞之东诸,遂家焉。”①对于这一段历史,文壁自己在《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是这样说的:“(祥兴元年)是冬,大兵至广,诸郡瓦解不能支,天祥以身殉(文天祥此时尚未死)。明年秋(应为春二月),宋祚终焉。壁以宗祀不绝如线,皇皇无所于归,遂以城附”②。以“不绝宗祀”为饰词而降元,这和天祥之坚贞不屈,岂不是天壤之别!
壁降元以后,于至元十七年(1280)北来元都邀功请赏。《纪年录》记载:“庚辰。是岁囚。五月,弟壁自惠州入觐,右丞相贴木儿不花奏,其略曰:‘此人是文天祥弟。’上(元世祖忽必烈),曰‘是好人也。’次问壁,右丞相奏:‘是将惠州城子归附底。’上曰:‘是孝顺我底。’”③郑思肖在《文丞相叙》中也有记载:“壁已授伪爵,赏以鞑钞四百贯,遗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壁惭而卷归。”④文天祥在《闻季万至》一诗中,把骨肉兄弟的敌我界线划分得更加清楚:“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⑤
①《人物志·忠节传》,《庐陵县志》卷三十,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八,
③《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④见杨德恩《文天祥年谱》“附录”。
⑤《吟啸集》,《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在急剧的阶级斗争和和的民族斗争中,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竟走着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文天祥誓不投降,备受桎梏之苦,最后牺牲的敌人的屠刀下。文壁降伏,仍旧做官授爵:至元十八年(1281),元朝授他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寻改大中大夫、临江路总管兼府尹,后授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壁过了“花甲”便去世了。死后,还受到元朝的褒奖:元统三年(1335)七月,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车都尉,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因此,当时有人写诗讥之曰:“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①诗中用梅花南枝、北枝喻指文氏兄弟两人,是因为文天祥少时写的《山中堂屋上梁文》中,有“江上梅花都是好,莫分枝北与枝南”②句。
文壁仕元,世人多议其不忠。但也有人为他辩护,说他为保全文氏宗祀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另一种“忠”的表现。元人赵彬在《宣慰文溪先生诔辞》中持有这种观点。为了使这种观点站得住脚,他从孔老夫子那里找来了一个“三仁”③之说:“微子去以全宗祀,箕子狂以全其身,比干死以明其直道:谓之三仁。”“文山公死其难比于比干,文溪公全其宗,亦文氏之微子矣。”他的理由是:“国家无可为者,屈身以全宗祀亦可。”“先儒以为若不得已,虽降之可也。此最近人情之论。故文溪之举,于事得宜,于道得忠,于心无愧”。④不过,若按照这位先生的话去做,哪还有什么民族气节!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倒有点象宣扬“投降哲学”。
①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下册,1032页,1981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二。
③关于“三仁”,《论语·微子》是这样说的:“微子去之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④《文氏通谱·文献·宣慰公文辞》。
文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降元,但也爱其兄。在这里,重要的是对于文壁仕元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全面考察,作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不要轻易地用现代的政治帽子戴在古人的头上。隐居不仕的元代诗人刘诜,在文壁死后写了一首《挽文文溪慰》诗,对他作了如下的评价:“身世从违梦,功名毁誉资。平生惟客在,后死有兄知。危涕秋风远,华颠岭海期。空馀千载意,不得尽吾诗。”①文天祥对弟壁虽然有批评,但也在许多地方原谅了他,并不要求他和自己一样以身殉宋。例如,文天祥在燕京狱中给嗣子文升的一封《家书》中就这样说过:“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②在《闻季万至》诗中,文天祥还写道:“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③文壁不是忠臣,却是孝子。他遣人至广东,千里迢迢把母亲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为了维持文氏宗祀,他以次子升子出继天祥名下,以三子京子出继从弟天祐名下。文天祥在《寄惠州弟》诗中说:“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④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文天祥在燕京狱中编定的《指南录》、《集杜诗》等,是交由文壁带回家乡的。在保存文天祥的诗文手稿,处理文天祥的后事等方面,文壁是尽到了责任,是有功劳的。
①《庐陵诗存》卷四。
②《文氏通谱·文献·信国公遗翰》。
③④《吟啸集》,《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老三文霆孙,年少生病而死,时年仅十六岁。《文谱》说他“读书明经,志在忠君。……宝祐乙卯,将从二兄赴乡试,先撤棘一月卒。”在文天祥的《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乙卯,“仲弟霆孙年十有六,未度,……竟以疾先撤棘一月卒。”①也许因为他未冠就已死去,所以人们很少知道他。
老四文璋,初名天麟,字宋仁,晚字穉圭,号文堂。生于淳祐元年(1265),天祥守瑞州,恩该任子,而以幼弟璋奏名将仕郎。当时两个哥哥曾请名师李深斋、聂心远、王幼孙等给他讲课,期望他有所作为。后天祥以乡阃入卫,特旨免铨,险迪功郎、江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积劳羽书,间关岭海,累转至朝奉郎、带行大理寺丞、知宁武州。祥兴二年(1279),壁以惠州城降元,璋随之,充同知南恩路总管府事。至元十七年(1280),天祥听到这事,从燕京狱中写信与他永诀,勉以不仕。他听从了大哥的劝告,从此隐居起来,杜门却埽,四十年如一日。延祐四年(1317)八月初七日卒于家,得年六十有九。他的后人称颂他“崇笃孝弟,服膺训饬”②。
①《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②文真子:《故宋朝奉郎、带行大理寺丞、知宁武州文公圹志》,载《文氏通谱·文献·宣慰公文辞》。
四、妹妹和妹夫
文天祥有三个妹妹。除三(顺孙)早夭,大妹、二妹都全力支持他的抗元事业。特别可贵的是,她们还积极动员自己的丈夫起兵助兄,抗击元兵,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给了文天祥以很大的帮助。她们的斗争生活,她们的坎坷遭遇,集中地代表了那个时代南方汉族妇女的命运,谱写了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长妹懿孙,妹夫孙㮚。 㮚字实甫,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人。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檄招忠义之士,补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吉州龙泉县。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拥兵出赣,㮚又起兵接应。清人赖良鸣篡辑的《吉州人文纪略》写道:“北兵出兴国,㮚入谋。文氏对曰:‘吾兄破家殉国,君奚以妻子介怀?’乃悉出簪珥以供军需。”①在人民的踊跃参战下,㮚率领义兵很快就收复了龙泉县。元兵攻之,拒守不下。后因因叛徒出卖,斗争失败,㮚不幸被俘,牺牲于隆兴(今江西南昌市)。文天祥闻之,十分悲痛,曾集杜诗来抒发自己对战友、亲人的哀思。诗云:“故人有孙宰(《彭衙行》),义均骨肉地(《饯裴二端公》)。连为粪土丛(《往在》),挥手洒衰泪(《别建封》)。”②
孙㮚被害以后,其家属全部被掳至燕京。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懿孙细心周到地侍奉家婆,精心抚养教育自己的子女(二男一女),成为人们所称颂的孝媳贤母。文天祥曾集杜诗赞扬她的品德,痛惜她的处境:“近闻韦氏妹(《元日》),零落依草木(《佳人》)。深负 诗(《得舍弟消息》),临风欲痛哭(《阆州东楼》)。”③
①《列女传·孙㮚妻文氏》,《吉州人文纪略》卷十三,清乾隆二十年(1755)照天轩刻本。
②《集杜诗·孙㮚第一百二十一》,《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③《集杜诗·长妹第一百四十八》,《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在燕京,懿孙和其他被掳去的抗元家属一样,经受着各种磨难,饱尝着国亡家破的痛苦。不过,她最后还是有幸得以回到地方的家乡。《宋史·家铉翁传》载曰:“文天祥女弟坐兄故,系奚官,铉翁倾橐中装赎出之,以归其史璧。”①《纪年录》亦记有此事:辛已(1281)“夏,璧与孙氏妹归。”②文璧在《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则记叙了懿孙回到家乡后的情形:甲申(1284)夏,当母亲的棺衾自广东河源运回庐陵时,“长妹懿孙于值夏江口哭迎”。③
次妹淑孙,妹夫彭震龙。震龙字雷可,号学坡,永新人。性跌岩喜事功,尝以罪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聚众响应,补宣教郎、带行大社令,知吉州永新县。曾随勤王部队赴京入卫。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拘,勤王部队被解散,他于是遁归家乡。可是吉州诸县这时已被元年占领,他便联结湖南诸峒豪杰图谋兴复。景炎二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越过南岭进入江西,他立即在永新起兵接应,一举收复县城。后因乡人刘槃(宋降将)引元兵从间道入境,义军寡不敌众,城被攻破,震龙不幸被执,遇害于郡城(今江西吉安市)。文天祥闻之,悲愤异常,集杜诗哀之。诗云:“堂上会亲戚(《送李校书》)可怜马上郎(《白马》)。呻吟更流血(《北征》),干戈浩茫茫(《南池》)。”④元军不但残酷地腰斩了彭震龙,而且还在永新各地大肆屠杀无辜群众。不过,在那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幸好淑孙早已自永新归宁,因而免遭了“彭氏之难”。离乱中,她随母亲趋惠州,宋亡后乃回归家乡。
①《宋史》卷四百二十一。
②《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③《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八。
④《集杜诗·彭司令震龙第一百二十二》,《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文天祥非常关心为国牺牲了丈夫的妹妹,但国事在身,他不能加以关照,因此常常感到内疚。特别自母丧以后,兄妹连见面都不可能,这更使他感到痛苦。他有一首集杜诗,深挚地表达了自己对亲妹的思念之情:“天际伤愁别(《出郊》),江山憔悴人(《送孟仓曹》)。团圆思弟妹(《又示两儿》),传语故乡春(《赠别何邕》)。”①
总之,文天祥的妹妹、妹夫,在民族危难之际,全力支持了哥哥的抗元事业,并为之奋斗、牺牲。试问,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那样的社会里,有可能把女性也都动员起来吗?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中国人民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分不开的。文天祥的行动影响着亲人,亲人的行动也影响着文天祥。特别是孙、彭的英通信连牺牲,曾给文天祥带来巨大的悲痛,燃烧着他的复仇火焰,激励着他为民族的抗元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
①《集杜诗·次妹第一百五十五》,《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五、妻室子女
为了全民族的抗元事业,文天祥不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献出了整个家庭——妻室儿女。
夫人欧阳氏,庐陵永和镇人。其父欧阳汉老,字质夫,号朴巷,曾于绍定四年(1231)和嘉熙元年(1237)两赴举试,但都不仕。据《永和派欧阳氏族谱》记载,他深研古籍,以“学业之富”名闻于乡里。著有《朴巷集》,惜已散佚 。
欧阳氏是一位读书知礼、贤慧善良的妇女。他舍家为国,跟着丈夫转战沙场,出生入死,流离失所,毫无愠色。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空坑兵败,她和颜氏、黄氏及柳娘、环娘等不幸被俘。黄氏在兴国宝石寨跳崖碎身而亡,颜氏则死于崖州。欧阳氏求死不得,和二女被驱北上,留在东宫做奴仆。文天祥囚在兵马司,近在咫尺,但因“性命由他人”,①却不能相见,真使人“回首泪纵横”②!文天祥殉难后的第二天,欧阳氏从东宫得令旨收尸,和江南十义士奉柩葬之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傍。她后随元公主下嫁高唐王,居大同路丰州栖真观。大德二年(1298)冬,因年老不禁寒冻,被允许回南方。适嗣子文升来迎,得以同归。路上受到不少的艰难险阻,直至大德八年(1304)才回到庐陵。可是不久,她便得病而卒,时在大德九年二月十九日(1305年3月13日)。
长子道生,生于咸淳二年(1266)九月二十一日,为欧阳氏所出。他资性颖敏,讨人喜欢。不幸生于乱世,从小就随父母辗转各地。残酷的战争环境,过早地损害了他的身体。空坑兵败,他幸好逃脱了元兵的追击,免于兵祸。这以后,他就跟随祖母去广东惠州叔叔那里。祖母逝世后,他也于(祥兴元年)十月得疾,不久死于惠州。年才十三。文天祥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丧子之痛有如刀绞。他想起了伟大诗人杜甫也有过失子(儿子饿死)的痛楚,于是借用杜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爱子之情、丧子之哀。诗云:“大儿聪明到(《刘少府山水障》),青岁已摧颓(《昔游》)。回风吹独树(《樊侍御》),吾宁舍一哀(《赴奉先县》)。”③
①《集杜诗·妻子第一百四十六》,《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②《集杜诗·妻子第一百四十三》,《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③《集杜诗·长子第一百四十九》,《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次子佛生,生于咸淳三年(1267)正月十四日,系黄氏所出。文家的人说他天资俊伟,双瞳炯然,书过目成育,为儿有巨人志。空坑兵败,文天祥从间道逃走,曾德慈和道生也脱离险境,欧阳氏、颜氏、黄氏及柳娘、环娘等被俘,独不知他的下落。当时人们都以为他死于战乱之中,所以文天祥、欧阳氏等非常悲痛。在燕京狱中,文天祥还集杜诗哀悼他。其实,空坑之战时,有人“悯其幼”,携他从间道逃走了。至元二十一年(1284)三月,文升在《文氏佛生圹志》中对这一情况有详细的记载:“时值罗宰子远尹信邑,携之任,抚爱尤笃。罗宰名椅,号涧谷,与丞相在燕,绝无与闻者”。“及丞相以身殒,夫人悲不自胜,遇时节辄痛哭,母子不相知。升以至元癸未自燕奉柩归故里,方知佛生尚存。旋踵之罗宰,果得。与佛生大哭,弗忍言。不二日,感疾而卒,实至元二十一年甲申三月三日卯时,得年十有八。”“是日安窆于信城之七里乌湾铺得吉山”。“罗宰酹其墓而哭之,后二句云:‘可怜白璧埋黄壤,应向天涯思故人。’”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②。儒家“孝”的传统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文天祥。传说佛生被俘死于道中,继而道生又病死于惠州,所以文天祥“深以无后为虑,乃命升子继焉。”③
①《文氏通谱·文献·宣慰公文辞》。
②《孟子·离娄》。
③文升:《文氏佛生圹志》,见《文氏通谱,文献·宣慰公文辞》
升子讳升,一字逊志,号学山,生于咸淳四年(1268)正月十五日,是文璧的仲子。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初一日,文天祥从燕京狱中写信给他说:佛生失之于离乱,道生在惠州病卒后,“吾在潮阳……哭于庭,复哭于庙,即作书报汝生父, 汝为吾嗣。”“汝于六经,其专治《春秋》,观圣人笔削褒贬、轻重、内外而得其说,以为立身行已之本,识圣人之志,则能继吾志矣。……吾虽死万里之外,岂顷刻而忘南乡哉!”①作为文天祥的嗣子,升子是笃奉孝道的。他结庐在文天祥墓帝守丧三年,后闻欧阳氏还活着在燕京,因而哭泣着说:“父骨既归于土,母生而不得养,我则非子。”于是在大德二年(1298)前往燕京,于燕故军国事鲁国平章康里文真公家迎归欧阳氏。
元朝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效法历代汉族统治者,大力提倡忠孝。皇庆元年(1312),仁宗即位,便勅江西省臣以礼聘文升,企图笼络汉族儒士,消弭汉族人民对他们的仇恨。而文升,也就接受聘召,入京献《九经策》。仁宗的目的达到了,大为高兴,赐厄酒,接受他的献礼,命藏之秘书监,又命中书颁制,授给他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的官职。皇庆二年(1313)春,他还代仁宗祀淮二渎、中南二岳及南海。六月二十六日至赣,以疾卒于道,年四十六。葬于雩都县。延祐二年(1315)十月,元朝追赠他大中大夫、蜀郡侯,谥文庄。当文升病死在路上的时候,闽人翁某写了一首挽诗,道出了人们对文氏父子的看法:“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②这是因为,文升虽然成了文天祥的继嗣人,但并没有继承文天祥的思想和事业;他继承的,仍然是生父亲文璧的那一套思想和行为。
①文天祥:《家书》,见《文氏通谱,文献·信国公遗翰》。
②《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下册1033页。
战争是残酷的。文天祥除了两个亲生儿子早夭,还有六个亲生女儿被夺走。她们的名字是:定娘、柳娘(咸淳三年二月生)、环娘(咸淳三年三月生,为颜氏所出)、监娘、奉娘、寿娘。大女定娘、六女寿娘,据文天祥在《集杜诗》中说,德祐“丙子,以病死于河源之三角”。潮阳之败,四女监娘、五女奉娘,死于乱军中。文天祥曾几次集杜诗抒发自己的爱女之情、失女之痛。其中一首云:“痴女饥咬我(《彭衙行》),欝没一悲魂(《遣怀》)。不得收骨肉(《佳人》),痛哭苍烟根(《送樊侍御》)。”①
二女柳娘、三女环娘,空坑兵败被俘,同欧阳氏一道被驱至燕京,留在东宫做奴婢。文天祥在狱中得知后,“痛割肠胃”,并写信嘱“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②。文天祥就义后,柳娘随元公主下嫁沙靖州赵王,环娘随元公主下嫁西宁州岐王,最后她们都老死在北方。
文天祥以及他的妻室儿女为国家、民族所作的牺牲是巨大的。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二儿化成土,六女掠为奴。”③“田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④他家的苦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南宋人民苦难的缩影。他一家十二口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谱写了一曲抗元斗争的悲壮颂歌。从文天祥一家人的身上,我们不是看到了中国人民那种“小家”服从“大家”,为了“大家”而甘愿牺牲“小家”的传统美德吗?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仍需要我们发扬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①《集杜诗·二女第一百五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
②见明人朱存理<铁网珊瑚》卷四、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卷四和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七。
③《指南后录·自叹三首》,《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④《吟啸集·生朝》,《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六、外氏
文天祥的母亲是泰和梅溪下泽曲江(今江西泰和县苑前乡杨梅坑村)人。小时候,他常常跟着母亲去外公家,并在那里读书①。由于外婆早逝(当时文天祥只有八、九岁)。故外公把双倍的爱倾注在他身上。外公的思想和性格,自然会影响着他。文天祥说过,他从小赖外公教诲,由记事以来,在外公身边周旋了三十年②。
据《梅溪曾氏族谱》(简称《曾谱》)记载,文天祥的外公曾珏,字天锡,号义阳逸叟。生于绍熙二年(1191),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二。吉安地方志说他性颖敏,志不乐凡。喜欢读书,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但所得往往来自佛、老之学。所以在早年,他敬天地,信鬼神,求长生之术,几欲弃人间事。年逾六十,始闻“正学”,恍然自失,怀疑起佛、道来。晚年有病,他只服药,戒家人勿信巫祝,他说:“死生如昼夜,不足多憾。”索酒三饮之,连呼曰:“吾逝矣!”声绝而卒。时在景定三年(1262)七月二十七日,得年七十有二。文天祥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为外公撰写了墓志铭,并给梅溪曾氏宗祠题写了“义阳逸叟”匾额。
曾珏不求仕进,而喜与人论文赋诗,弈棋饮酒,陶然自适。所以《泰和县志》把他载入《隐逸传》中。《吉州人文纪略》说他“为人孝友敦朴,有古君子之风”。③
①文天祥《曲江亭记》:“泰和下泽之曲江亭,吾母太夫人所生之地也。天祥少时读书亭上。”此文载《梅溪曾氏族谱》。
②参看《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③《隐逸列传》,《吉州入文纪略》卷十一。
文天祥则称颂他“倜傥尚义,不事生产作业;恻隐贫困,能推食解衣;议论刚正,好面折人,不藏怒宿怨”。①曾珏有二子、四女。长子 ,字信伯号秋崖;次子榘,字方伯,号梅溪。大女适吉水员塘钱光廷②;文天祥的母亲是次女;三女适康师颜;四女适于天秩。
在舅、姨中,曾榘与文天祥的关系较为密切。族谱说曾榘好学能文,性行酷类其父。宋末授宣教郎,升朝散郎致仕。生于嘉定十三年(1220)五月初三日,比二姐德慈小七岁。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了一封信给他,回顾了自己“自国难以来,间关兵革,鞠躬尽力,百折而不悔”的情况,表示自己虽“刀锯在前,亦含笑入地”的决心,请他珍重身体,不要为此悲伤。“今立升侄为子,凡百惟舅公教之诲之。”③不久,文天祥牺牲的消息便传来了。六十余岁的老人经不起这个打击,很快就逝世了。时在至元二十年(1283)三月十六日,距文天祥被害的日子仅四个月。
文天祥的外兄弟有六:这就是大舅的三个儿子——端孺、淳孺、文孺,二舅的三个儿子——俊孺、良孺、明孺。大舅三个儿子的事迹,《曾谱》无有记载。不过,从文天祥所写的《曲江亭记》中,我们知道,景炎二年,文天祥自广东进军江西,曾率师回到家乡富田,外兄端孺特来慰劳。可见曾氏一门,对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也是支持的。
①《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②文天祥《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作“延”。
③ 《与方伯公书》,《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八“拾遗”。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提到文天祥的最小外弟曾明孺。明孺字作则,一讳明安,号则堂。据揭傒斯《署兵部架阁曾公墓志铭》①等有关史料记载,他少时学骑射,智勇绝人。十八岁跟随文天祥勤王,署兵部架阁。空坑兵败,他和文天祥失散,佯死卧尸中得以脱免。后收集散卒,奔文天祥督府。潮阳兵败,文天祥被执,他逃归家乡。文璧去元都朝觐,约他同去。他说:“吾得与丞相,死不恨。”乃从璧至燕。为了笼络人心,元朝统治者接见了他们,并授予文璧大中大夫、临江路总管,明孺吉州路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但即使这样,明孺在京城住了一年多,还是没有被允许去狱中探望文天祥。后来他收到文天祥从狱中寄出的永诀书,乃痛哭南归。后来,元朝升他吉州路总管,他不就,而浪游于衡霍江海间。至治元年(1321)十一月十六日卒于家,年六十四。明孺的二哥良孺,号霖崖,生于淳祐十二年(1252)。宋末授事郎,做过永丰县令,有惠政。他入元不仕,筑霖崖道院藏修其中,尝与里中豪俊讲学于曲江亭、义阳匡山两书院,著有《霖崖集》。卒于大德元年(1297),只活了四十六岁。
①载《梅溪曾氏族谱》。
总之,在民族危难之际,文天祥挺身而出,起兵勤王,毁家为国,虽遭种种挫折,仍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为了民族的尊严,他慷慨悲歌,从容就义,浩然正气永世长存。而且,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他的妻室子女,他的一些亲戚,也大都为抗击元兵、保卫国土贡献了力量,有的甚至于是生命。所以,考察文天祥的家世,对于我们了解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探讨民族英雄产生的条件,是很有裨益的。
摘自《浩然正气》
上一:文天祥佚诗
下一:文天祥的历史地位应当肯定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