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8/25 16:53:06 访问统计:9602
刘文源
文天祥不但是南宋末年的伟大民族英雄,而且是那个时期的杰出爱国诗人。现在流行的《四部丛刊》《文山先生全集》,收有文天祥诗文十八卷,附录两卷,共二十卷。其实,文天祥的诗文遗稿远不止这些。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纂修的《文氏通谱·文献·信国公遗翰》云:“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之孙富刻板传世。”
文富是文升的长子,文天祥的嫡孙。他字益谦,元至顺初(1330)以荐举官兴文署丞,改湖广省检校,升至延平守,改嘉议大夫、温州路总管。文天祥的诗文手稿开始由文璧保存,后传文升,再传文富。文富“经明行修,克绳祖武”①,首次刊刻了文天祥的诗文集,给中华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后来“经兵燹不全。景泰间,江西宪副陈公价拾残编重刊。正德间,七世孙承荫复刻,板章荡散,殊多阙略。后十四世孙有焕搜集全编,锓梓行世。”②
①《富田文氏族谱》世系图,清同治五年(1866)纂修本。
②《文氏通谱·文献·信国公遗翰》。
文承荫讳应,号南庄,明朝人。生于正统元年(1436)十一月十六日,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十七日,得年八十有四。据《富田文氏族谱》记载,他“读书尚义,信规行矩,谨而有为,族称长者。”因对先祖天祥异常崇敬,乃“捐已资修复丞相文山旧隐祠”,并“倡修族谱,刊丞相《指南录》、《大忠录》行世。”①
《大忠录》早已佚失,幸《指南录》得以留存下来,文承荫只刊刻了《指南录》、《大忠录》,可见文天祥的诗文遗稿在明代就散佚严重。到清初,文天祥十四世孙文有焕(1640—1710)“搜集全编”,“专志庭课丞相文集”②,所刊刻的《信国公文集》也只有十六卷。他在《重刻太祖信国公文集序》中说:“我太祖信国公文集一十六卷,有明时何公迁、张公元谕刻之,念庵罗先生为之序。嗣后,吾祖南庄公复刊之于道体堂。今虽板章散佚,幸其书尚存。:③
①②《富田文氏族谱》世系图,清同治五年(1866)纂修本。
③《文氏通谱·赞悼丞相诗文》。
《文山集》的版本很多,现以《四部丛刊》本的《文山先生全集》为准,把我所发现的文天祥佚诗(其中包括《满江红》词一首)抄录于此,以飨读者和供专家们鉴别、研究之用。
题伯义公古礀诗
市腰石有千年礀,石眼泉无一日干。
天下苍生应有望,不知龙向此中蟠。
此诗载《古井张氏通谱》卷八。张古礀是庐陵富田江城人,与文天祥同里。
赞御史萧信可兄诗
文献庐陵第一家,青原草木未生芽。
冰霜气质闻天下,日月声名动海涯。
芹泮天教为木铎,玉堂春使上海花。
相门八叶声家旧,报道新堤更筑沙。
此诗载《永和肖氏族谱·先贤翰墨》。肖信可,讳逢简,庐陵永和镇人。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与文天祥同榜。拜监察御史,知潭州府事。
逢有道者
谁知直患难,悟此大光明。
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
功名几灭性,忠孝太劳生。
此意如能会,神仙亦可成。
此诗载谢翱编的《天地间集》。
寄题琴高台
泾水绀以深,古有神人潜。
灵鲔煦春藻,微波漾幽澜。
朝岑翳长岚,暮汛暖苍烟。
回首宋康王,子今定何年?
飞仙已高迈,遗踪落清渊。
至今空山夜,冷冷琴上弦。
西瞻晻霭中,霞光辉远天。
何当驾长风,一睨泾水连。
此诗载刘瑄编的《诗苑众芳》。
六义堂诗
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情性。
四海且兄弟,矧我有同姓。
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
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
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
六子俱明经,择师必端正。
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
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
埙唱而篪和,金声而玉振。
讲论剧精详,初匪隔壁听。
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
谈笑既雍容,衣冠犹猃敬。
雕盘错珍羞,芳樽酌嘉醖。
坐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
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
因参谱系源,获覩文章印。
深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
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
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
临别泪纵横,因风时问讯。
此诗载《文氏通谱·各派文献·六义堂诗文》。清同治七年(1868)楚醴景莱书室校刊的《文信国公集》卷十八“拾遗”也收入。据《文氏通谱》中的《固塘世系》和《六义堂诗文》记载,蓬山翁(1208-1274),讳公行,字正道,永新固塘湖坵人。淳祐三年(1243)江西漕举赋魁,授登仕郎。子六人,俱通《诗经》掇科。文天祥省族,匾其堂曰“六义”,并赞以诗。永乐初,蓬山翁的六世孙文仲达(号乐村)把宋元时贤诗文录之,辑成《六义堂诗文》。
过乡谢远迓
万里飘零命羽轻,归来喜有族人迎。
雷潜九地声元在,月黑千山魄再明。
疑是仓公回已死,恍如羊佑说前生。
夜阑对烛真成梦,清酒浩歌双剑横。
此诗载《文氏通谱·文献·信国公遗翰》。
琴 诗
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
独抚瑶琴遗世虑,君恩犹恐壮怀消。
原诗刻于琴上,诗云题云:“时景炎元年,蒙恩遣问召入,夜宿青原寺,感怀之作谱于琴中识入。文山。”后人见的是拓本诗,根据诗意,有人疑“不”是“夜”之误。《青原山志》和《庐陵县志》都载有此诗。
幕府杂诗
催花一曲胜伊凉,羯鼓声高乐未央;
阁外莫陈胡骑功,花开正要舞山香。
谁怜野鹤一长身,去作穷泉万古尘;
他日重来床下拜,襄阳耆旧是何人?
月炎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
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
江黑云寒闭水戏,饥兵守堞夜频惊;
此时自在茅簷下,风雨安眠听析声。
这四首七绝系文天祥手迹,刻在石碑上,现保存在信国公的家乡。据《庐陵县志·艺文志·金石》记载,此四章诗是文天祥督师岭南时所作。当时文天祥开府粤东,旧友多向他求诗,故题此以赠,非一时之作也。原诗初刻石于粤东伍氏家园,清咸丰元年(1851),庐陵匡汝谐游粤东,获覩真迹,急拓归,付文鸿等摹镌诸石。
满 江 红
至元间留燕山作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沈,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此词最初载元代庐陵凤林书院选辑的《名儒草堂诗余》卷上。《永乐大典》、《词苑丛谈》、《庐陵诗存》等书亦载有这首词。《永乐大典》题作《题潮阳张许二公庙》,《庐陵诗存》题作《题张许双庙》。
赴刑长歌
昔年猃狁侵荆吴,恃其戎马恣攻屠。
忠臣国士有何辜?举家骨肉遭芟锄。
我宋堂堂大典谟,可怜零落蒙尘污。
二君从海不复都,天潢失散知有无。
衣冠多士沉泥涂,齐民尽陷故版图。
我为忠烈大丈夫,诗书礼乐圣贤图。
竭心馨力思匡扶,驱驰岭表万里途。
如何天假此强胡,宗庙不辅丹心孤。
英雄丧败气莫苏,痛哀故主双眸枯。
今朝此地丧元颅,英魂直上升天衢。
神光皎赫明金乌,遗骸不惜弃草芫。
谁人酹奠致青芻,仰天长恨伸乌乎!
此诗见于赵弼《效颦集·文文山传》①是文天祥从狱中走向刑场,一路上所唱的悲壮这歌。题目为笔者所加。清乾隆二年、同治七年及民国二十六年刊刻的《信国公全集》,在“拾遗”中也收了它(包括下面的《临刑诗》)。不过,也有人怀疑这诗不是文天祥写的,而是“元人伪作”。
①见《说郛》卷九十七。
临 刑 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嶽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淡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官崖岭月,貔貅万竈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散,国破家亡事业休。
唯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
这两首律诗亦见之于赵弼的《效颦集·文文山传》。题目为笔者所加。在有关文天祥的传记材料中,赵弼的《文文山传》记载文天祥就义时的情况最为详细。该文写道:“公至柴市,意气扬扬,颜色自若。观者万余人。公问市人曰:‘孰为南面?’或有指之者。公即向南再拜曰:‘我宋列圣在天之灵,愿俾天祥早生中原,遇圣明之主,当剿此胡以伸今日之恨。’”文索纸笔书此二律。“书毕,掷笔于地,谓监刑者曰:‘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面端坐待命。观者无不流涕。”
摘自《浩然正气》
上一:文天祥著作及其版本考略
下一:文天祥家世考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